药物降温与酒精擦浴用于持续高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药物降温与酒精擦浴用于持续高热的效果观察

王静蓉

王静蓉(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343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248-02

【摘要】目的比较持续高热病人药物降温与酒精擦浴降温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A组为药物降温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0ml;B组为酒精擦浴,用37.5%酒精(320C)擦浴15min。结果降温30min、60min分别测腋下温度,经卡方检验,A组较B组降温效果显著(p<0.01)。结论药物降温持久稳定,副作用小,降温效果好;酒精擦浴操作方便,降温迅速但欠持久,且易出现体温反弹及其它不良反应,因此对于持续高热的病人正确合理使用药物降温效果比酒精擦浴好。

【关键词】药物降温酒精擦浴持续高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是机体针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持续高热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机体耗氧量,致脑缺氧、脑水肿甚至神经细胞坏死。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对缓解病情,减少重要脏器的损伤乃至挽救生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编护理基础》推荐的降温方法主要为冰袋、冰帽、酒精擦浴和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法,认为药物降温易引起大量出汗而导致虚脱,不及物理降温安全。然而通过对临床上持续高热病人降温过程的观察,笔者认为药物降温优于物理降温,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从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高热病人中选取9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15-60岁。降温前腋下温度为39.1oC-41oC。

2方法

2.1分组方法:将90例高热病人随机分成2组,药物降温为A组45例,男性28例,女性17例,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商品名甜倩,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l口服;酒精擦浴组为B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给予37.5%(320C)酒精擦浴,按护理操作规程顺序擦拭[1]。

2.2观察方法:降温30min、60min各测量腋下温度1次,并观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不良反应包括寒战、虚脱、体温反弹、酒精过敏等。

3结果

3.1降温后两组病人体温的变化,见表1。

表1两组降温效果比较

表1的结果显示,药物降温较酒精擦浴效果更显著。

3.2降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比,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表2的结果显示,药物降温较酒精擦浴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临床上绝大多数发热为致热源性发热,其发热机制可以用调定点学说来阐述,当炎症和感染时的某些大分子物质被白细胞吞噬后,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以某种方式使调定点上移,为了与上移调定点相适应,在中枢的调节下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如: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过程相对减弱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提高发生节律性收缩,导致产热过程加强。结果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不断上升,形成体温上升期。当体温达到新的调定点水平时散热与产热在高于正常水平时保持相对平衡,体温维持在比正常的水平上。此为发热持续期。当病因消除,致热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时,体温调节中枢发出降温指令使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汗腺分泌增加,导致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此为退热期[1]。

4.2布洛芬混悬液为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内源性致热源体使调定点上提的中间介质。故其作用部位在体温调节中枢,能使上提的调定点下降,从而有效地使体温下降。使用时应注意体温越高机体对药物越敏感,降温幅度过大,出汗过多则易引起虚脱。故高热病人用药量宜小,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防止脱水。

4.3酒精擦浴主要通过酒精是挥发性的液体,在皮肤上迅速吸收,挥发并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同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而增加散热,但30min后这种作用很快消失,体温易再次升高。所以不适应用于体弱、高热畏寒、对冷刺激比较敏感和风湿性的病人。若操作不当,还会引起感冒,腹泻等副作用。对酒精过敏的病人不能使用。

综上所述,药物降温稳定持久,副作用小,降温效果好;酒精擦浴操作简单,降温迅速,但欠持久且易引起不良反应,故认为临床上对持续高热病人实行药物降温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姜安丽,石琴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M],第一版,北京临床教育出版社,2001:320-321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