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浅议

赵燕

浙江省东阳木雕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东阳322100

摘要: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古建筑文物是历史的遗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建筑文化面临更多的保护问题,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浅析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建设;原乡规划;策略措施

引言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土地上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古建筑文物静静承载着历史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保护者,古建筑文物是我们特殊的财富,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确保其完美地保存下来。

1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意义

1.1古建筑保护的历史意义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古建筑破坏情况日益严重,有些建筑还未被开发利用就已损毁殆尽,古建筑保护和开发迫在眉睫。不同朝代不同区域经济及建筑技术的差异,使得中国古建筑呈现特色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因此保护古建筑,就是对历史的一种保护,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解和探索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宝贵财富。

1.2古建筑保护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发展中建筑水平,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化沉淀,保护古建筑还会让后人对古代历史典故、美术工艺、民俗民风等有一定的了解。若不加强管理保护,后人则无法直观了解我国古建筑工艺和技术等,又能通过书籍,缺少了真实性、艺术性及生动感。

2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

2.1自然因素

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石材建筑特性,我国的古建筑大多以木材、砖体为主。客观上来说,木材的使用寿命较短,因而我国的古建筑在保存上存有先天的缺陷性。悠悠历史长河下,我国古建筑面临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一,砖体风化。诸多古建筑使用的砖体,在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下出现变形、脱落,从而导致古建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众多古建筑中,砖和青石板的风化程度是最为严重的。但在具体实施保护及修缮时,专家们的理念具有极大的偏差性。虽保护欲望强烈,但各类措施力度不够,因而难以实现高效的保护。其二,大木损毁、虫蛀。我国古建筑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即是木材。不难想象,木材在自然环境下容易发生腐朽、变形,尤其是年代过于久远的古建筑,其大木支撑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局部地方已然消失无痕。在对木材古建筑保护及修缮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整个古建筑毁于一旦。其三,地基沉降。相比较现代建筑,古建筑地基的夯实度较低,而这取决于古建筑的整体质量与高度。在地质运动及人为的地下工作影响下,古建筑极易发生地基下沉的情况。地基发生沉降,建筑的整体结构均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古建筑发生墙体开裂、木架走形,甚至是坍塌的情况发生。

2.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古建文物筑的保护存在哪些方面的影响?其一,城市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要大量扩张,旧城区需要焕然一新,而处于旧城区的大量古建筑就需要推到重建。毋庸置疑,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评估,或者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在没有设计出合适的保护方案时,城市发展的迫切欲望牺牲了古建筑的存在空间,许多珍贵的古建筑消失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繁荣气象中。如新昌县在城市广场建设中,明代早期建筑金氏台门被毁。其二,乡村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展迅猛,乡村的商品经济及整体面貌均有可喜的成绩。然而,广泛散布在各地乡村的古建筑就显得命运多舛了。比如说,厦门市马巷镇后滨村的李氏家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李氏家庙在历史上经过多次的翻新与修缮,但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其依然保持着古意盎然的状态。及至2006年,李氏家庙推到重建。由于事先缺乏严谨的思虑,加之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这一难得的古建筑已然失去原有风貌。重建后的建筑模仿其原有的外观,但其意蕴、内涵及历史特性已经消失无踪。其三,利益驱动。文物市场的兴盛,促使许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肆意破坏古建筑。有的人贪图一时之利,将自家古建筑拆卸得七零八落,只为了贩卖其中的构件或艺术品。这对古建筑无疑是难以弥补的创伤,也体现了对历史的无知与冷漠。其四,空巢现象严重。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多村民进城打工、购房,闲置农村的古建筑由于失修、无人维护,导致了古建筑的破损,甚至坍塌,最后毁灭。

3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方法措施

3.1制定确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古建筑可分为各级文保建筑、历史建筑,依据文物的不同级别,明确保护单位和要求。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是有法可依的,在保护过程中,不管是保护主体还是周边环境,应严格依照《文物保护法》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条例》等法规执行。文物管理委员会应会同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完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建筑普查建档、测绘工作。

3.2修缮技术

古建筑文物保护离不开修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修缮技术的好坏决定了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质量高低。关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在国际上出台了《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即《威尼斯宪章》,而在我国也对应有《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两者在关于古建筑文化修缮方面大同小异,其目的都在规范古建筑文物的修缮技术。比如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诚然,要做到“原汁原味”的修缮难以实现。时空变迁,原有的修缮技术有的早已失传。即便有遗留下的技术,也需要经过后人加工及升华。古代遗留下的修缮技术,在很多方面难以保障古建筑文化的修缮质量。比如说,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在修缮时需要固定其内部结构,而这仅凭人力难以实现。为此,我们在开展古建筑文物修缮时,要在保障古建筑文物历史蕴含的前提下,合理采用新兴技术,确保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融合。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其材料也十分重要。对于不同的古建筑文物,其所需的材料要尽可能“循其本”,找到相同的材质替换,保障古建筑文物的一致性。在选取材料时既要确保材料的质量过关,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对应采取不同属性的材料,以延长使用材料的寿命,同时提高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效率。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古建筑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对于政府,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增加每年资金投入,保证传统建筑保护工作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开创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式,积极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这些资金可用以加强专业文保管理机构队伍、加大古建筑文物保护宣传以及提高古建筑保护和修缮技术等方面。

3.4人才培养

人才是促进古建筑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基础支撑,缺乏人才队伍,即便拥有先进的技术及科学的管理理念,也难以切实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成效。古建筑文物保护,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高校可结合本地的古建筑文物,指向性地开设文物保护专业课程,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以此不断完善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

结语

如何正确有效保护古建筑文物,必须要结合实际的古建筑文物状况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实现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张伟,邢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J].北京测绘,2017(03).

[2]陈文.我国优秀古建筑毁坏消失的主要原因[N].中国文物报,2015(11):14.

[3]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