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护理的改良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护理的改良及效果观察

王芳

王芳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44.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平均留置导管时间(2.49±1.12)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4.41±1.31)个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置管时间,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深静脉;导管护理;血液透析;并发症;护理;改良

血液透析是临床上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其主要通过采用半透膜原理排出机体中的代谢产物、有毒物质及多余的电解质等物质,进而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净化[1]。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进行的重要保证,而深静脉留置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构建血管通路手段,但是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栓、感染及导管脱落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66.78±9.38岁;平均透析次数2.14±0.47次/周;其中糖尿病肾病4例,慢性肾衰竭19例,高血压肾病2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68.34±11.27岁;平均透析次数2.31±0.59次/周;其中糖尿病肾病3例,慢性肾衰竭20例,高血压肾病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次数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包括:插管前,医护人员为患者详细讲解留置导管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并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常规处理留置导管伤口,严格进行消毒,以预防感染,血液透析后对导管进行固定,常规进行封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血液透析前,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告知患者置管的目的、作用及重要性,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并向患者讲解留置导管后的注意事项,包括预防导管脱落、清洁插管位置等,从而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2]。②血透护理:上机前,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对患者的颈部进行消毒,医护人员及患者均需戴口罩,以防口鼻的细菌对患者的伤口造成感染。将导管植入口暴露出来,给予安尔碘对伤口内外及邻近的皮肤进行消毒,范围大于15cm×15cm,注意观察患者的导管是否有移位情况及植入口周围是否有脓性物质渗出、出血及红肿等情况,更换敷料。给予0.5%浓度的碘伏纱布对导管接口进行浸泡消毒,并对管口进行适当的揉搓,以清除螺纹处血痂并获得充分的消毒,两个5ml注射器分别抽出动静脉导管的封管液,查看有无血栓,采用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注意严格消毒动静脉端表面,并用安尔碘纱布遮盖动静脉接口[3]。③留置导管护理:血透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脉冲式冲洗,采用安尔碘对动静脉接口进行消毒,给予无菌肝素液持续正压封管,以预防血液反流而造成管路栓塞,封管后更换肝素帽,采用无菌纱布包好进行固定。④生活指导:护理人员应教导患者进行良好的自我护理,叮嘱患者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保持伤口及导管的清洁干燥,防止由于外界因素而造成导管出现脱落,对血液高凝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遵医嘱采用抗凝药物进行处理,并注意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定期的复查[4]。同时,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出院指导工作,纠正患者错误的姿势,尽量穿开衫衣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1.3观察标准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留置导管时间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方法进行比较,以率(%)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s)进行表示,当(P<0.05)时,代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血栓,1例患者出现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导管脱落,5例患者出现血栓,4例患者出现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4.00%)。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组的平均留置导管时间为(2.49±1.12)个月,对照组的平均留置导管时间为(4.41±1.31)个月,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对比[n(%)]

组别n导管脱落血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252(8.00)5(20.00)4(16.0)44.00

研究组2501(4.00)1(4.00)8.00

x28.333312.12128.000033.6798

P0.00380.00040.00460.0000

3.讨论

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血栓及留置导管脱落等。其中血栓的产生因素主要包括导管扭曲或移位、封管方法错误、凝血功能紊乱及血管内皮损伤等。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血透前应给予患者适当的抗凝剂,血透后给予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可通过采用抗凝药物长时间口服的方式来使患者的血粘度得到有效的降低,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而对于已经出现血栓的患者则应该给予溶栓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血透发生的相关感染主要可分为植入口感染、导管相关菌血症及皮下隧道感染等,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整个过程中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感染。而导管脱落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活动过多、导管固定不牢靠及受到外力牵拉等,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血透前应确保导管固定的牢靠性,操作注意保持轻柔、以防对导管造成牵拉,对导管的刻度进行详细的记录,若发现导管的体外长度增加,则注意不可直接推入导管,以防引发感染[5]。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44.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平均留置导管时间(2.49±1.12)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4.41±1.31)个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置管时间,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蕴若,王惠新,陈茂杰等.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与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3,13(7):308-311.

[2]何爱贞,许秀瑶.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效果评价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6-27.

[3]夏亚林,全丽芳,潘寄春等.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05-806.

[4]张桂燕.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35-36.

[5]梁艳萍.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护理与常见并发症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