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憨山德清的诗歌创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浅论憨山德清的诗歌创作

柴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省兰州市)

摘要:憨山德清是晚明四大高僧之一,凭借着对佛学思想的深刻体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诗歌,他的诗歌不乏贴近世俗社会生活并且不空言道而禅趣盎然、情趣动人的名篇。这些诗歌有的究事观理,咏物寄怀。有的咏史明志,或兴或悲,忧国忧民。内容丰富,特点鲜明,极其文学审美价值。

关键词:憨山德清;诗歌创作;题材类型;创作特点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与佛禅的联系互动一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话题,佛教与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晚明佛教在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上居有甚为重要的地位,不仅上承宋元,下启清民,而且在各宗派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片复兴的景象。憨山德清是诗禅皆擅的卓然大家,他以自己彼岸超悟的智慧,融于此岸世俗社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心态,体察世情,感悟人生,明佛证禅,以诗歌来表达他对于大千世界、社会人士的种种感受,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憨山德清诗歌题材类型

从整个僧诗发展历程来说,历史上僧诗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反映显示生活情境的山居田园诗、交际唱和为写作目的的赠答诗。无论是山居诗、田园诗、还是赠答诗这些诗歌类型并不能区别于传统的诗歌题材,相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题材种类,僧诗的题材并不具有独特性。憨山德清的诗歌题材也主要是以山居诗和咏物诗这样的传统诗歌题材,但其作品却也多有新意。探究憨山德清的咏物题材的诗歌内容,我们发现憨山德清的咏物诗不仅包括传统的咏诵山河日月,花鸟鱼虫的作品,如《咏云》《咏竹》《咏月》《咏松》等诗外,憨山德清的咏物诗更是独创性地将自己的佛教体验与咏物题材结合起来,所咏内容包括了生死感悟、佛家无常、无我之论,这些玄妙之物。憨山德清的诗歌题材对于传统诗僧咏物诗的题材范围既有继承却也有实质性的突破创新。

山居诗是明清禅诗中常用的题材,也是憨山德清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题材,后人考察憨山的诗歌造诣无不从其山居诗开始。山居诗作为憨山德清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题材还首先表现在数量上,憨山德清一生有四次重要的山居历程,在此期间作有大量的山居诗,其《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有《山居示众》二十五首五绝,卷38有《南撤山居》五首七绝,卷48有《山居十首》五律,《山居十首》七律,《忆山居》六首五绝,卷49有《山居十三首》五绝,《山居二十首》六言,《山居二十八首》七绝,而憨山德清的诗歌当中题为“山居”“忆山居”的就有九十余首。

二、憨山德清诗歌创作特点

对于僧诗来讲,佛禅间的互动是十分典型的创作内容,禅理如何入诗,诗歌中如何体现佛理禅趣,这种禅诗间的融合是每一首禅诗都必须要表现的。诗与禅的交互沟通,尤其是禅宗的思维方式对僧诗创作的渗透和影响,诗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诗僧一方面对佛理十分通晓,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有佛理禅趣的体验;另一方面极具深情和心性,且有诗歌创作的经验,所以他们可以自然地将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情趣,这就成为了诗禅融通的重要渠道。

诗禅一致性,在诗僧的诗歌中均有体现。对于憨山德清的禅诗来讲更是十分明显。他的许多山居诗中都呈现出了这种禅诗境界,书中曾记载憨山德清一晚静坐海印寺,夜晚起身站定,居然看见夜晚的天空如海般湛阔幽深,积雪的光彩和月色相互映照迷离而又神奇,德清忽然感觉身心世界立即变得澄静而又安稳,便作一首《悟道偈》:“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这首偈子,无论是诗歌境界还是语言氛围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禅机佛理,是憨山德清诗禅结合特点的集中体现。

在探索憨山德清的人生经历及探究憨山德清文集时,我们发现憨山德清对于晚明佛教各种文学理论的看法并不与常人相似。从根本来讲,对文学创作所遵循的方法和理论,憨山德清是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指导原则,近代研究者如果用晚明时期普遍的诗歌创作特点来评价憨山德清基本是不可能的。在憨山德清看来,好佛的士大夫们会根据本身对于佛教的感悟对佛诗创作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士大夫们本身佛教根基浅薄不能真正理解佛教智慧,所以他们提出的所谓文学创作理论并不能真正探涉到佛教理念核心。憨山德清对于诗歌的创作理念是完全发自于本心的,佛教典籍中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叫“真心妙用”,憨山德清认为佛诗的创作要讲究绝对的纯净,不能容忍虚妄繁杂,具体诗歌创作中指的是一种心光朗映,自然照彻的通明之境。

探究憨山德清的诗歌中有许多诗歌都符合的这种空澄明净的境界。如在他的《夜坐纳凉三首》其一:

“夜色喜新晴,迎秋爽气生。雨余林叶重,风度岭云轻。静虑观无我,藏修厌有名。坐看空界月,历历对孤明。”

整首诗中夜色、新晴、秋爽、风度、静虑等词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秋郎气爽,对坐空明的澄澈境界,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空彻清明十分出彩。提到写静谧空幽的山居之境,在中国古代历代文人诗中几乎随处可见,分析憨山德清的作品发现,憨山德清以诗僧之名传世其诗歌创作自然有过人之处,他本身的佛学修养和内心对于万事万物的不争不亢也许正是他诗歌澄静空明的特点的来源。探究整个晚明佛教文坛,憨山德清做到了将佛学教义与文学创作理论完美整合,他的文学作品十分完整而深刻地体现了了憨山德清对于佛禅共鸣作品的创作心态和他的文学创作境界。

在晚明时期,众多僧人诗歌风格还是趋向传统诗歌的风格,诗人们主要通过内心与灵魂的体悟去体现心中崇尚的佛理,同时又通过模山范水的山居景物来表现哲理,不但可以准确客观地描绘自然山水的美景,更可以采山取水,通过对于世外桃源般禅境的描绘最终来表现佛法的深邃。在这一总体风格影响下憨山德清的诗歌也总体反映出了“空灵细密”“冷清幽深”的风格。这种风格既来源于德清对于传统僧诗的总体风格的继承,另一方面也受到其憨山德清自己修行悟道经历的影响。

憨山德清一生命运多舛,多次去往苦寒之地上山悟道,造成他的诗歌作品意境清寒、空灵细密,并发展出平和澄明和孤苦清寒两种风格。憨山德清的诗歌中最常描写的就是清冷空灵的精神世界,常以玻璃,琉璃作为意象隐喻身心,这也是其山居诗不同于其他僧人的特点。此外,在憨山德清的山居诗中还有许多表现他清冷空灵诗歌境界的诗歌,如《山居十首》等,内容空灵细密,冷清但却哲理丰富。

憨山德清作为晚明佛教的领袖式人物,他的嘉言懿行与人生经历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山居修行方式也使他的诗词作品有一种超越红尘俗世的圆融禅境以及包含多种主题的丰富独特之美,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