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逃课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浅析大学生逃课现象

王燕云

王燕云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处

【摘要】大学生逃课是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逃课是由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这些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1-0031-02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与特点

逃课是指学生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听课的现象。大学生逃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学生没有请假而不去上课,即旷课,这是“显性逃课”。广义的逃课是指学生虽然按时到教室上课,但“身在而神不在”,并未听课,这是“隐胜逃课”。无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笔者通过总结,发现有如下特点:

1.逃课行为普遍存在

逃课行为随年级增加而严重,一般一年级逃课学生相对较少,而随着在学校学习时间的增长,特别是到了毕业班,因为考研、就业等事情的影响,逃课现象尤其突出。很多学生表示当学校课程和自己的安排发生冲突时,大多数会选择后者。

2.与教师上课质量有关

教师讲课效果好,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高,少有逃课者,甚至出现上课人数“超额”现象;而老师讲课水平差的课,逃课人数就多,许多学生即使来到课堂,也是敷衍了事,正所谓“身在课堂心在外”。

3.有选择性地逃课

部分学生逃课是有针对性的,有的学生逃课选择基础课、理论课、体育课和一些选修课等;有的选择一些他们认为无聊的课程;还有的同学是因为某课程任课老师教学管理不严格,常常钻空子逃课,即使不去上课,期末的时候复习一下,老师也会让学生勉强通过的。上课点名考勤的课程,逃课的学生少,而不点名、不考勤的课程,逃课的学生就多;上小堂课时逃课人数少,而当几个班上大堂课时,由于考勤管理有难度,逃课的人数就明显增多。

4.与专业、性别有关

一般来说,因为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难易程度不同,文科院系比理科院系逃课的学生比例要高;由于性别的差异,男生比女生逃课的人数多。

二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第一,生源素质下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绝大多数院校都面临生源素质下降的问题,高等院校为了生源而降低门槛,学生素质下降尤其明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初中、高中时就属于中下等生,尤其考试分数低的学生,多数是学习不太自觉,经常贪玩或逃课。也有一部分学生想学习但基础太差,听不懂老师讲课,干脆逃课。

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的管教,获得了较多的自由。又由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科学的规划,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没有树立起来,他们狭隘地理解学习只为考试,仅仅把考试过关当成学习的目标,出现迷茫和懒惰情绪,消极地对待周围的事情,对学习也提不起精神,容易受外界诱惑而难以自拔,加之考试相对容易通过,“混学历”者大有人在。

第三,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受就业形势、家长意愿、专业调剂、个体心智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选择专业志愿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只有在进校以后才真正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从而也就自然地出现了部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足、对专业学习的困难性预计不足、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情绪低落、不想上课等现象,加之某些学生对所学专业前景感到茫然,于是利用逃课时间自己钻研或者去学自以为将来好就业、好挣钱的也就成为部分学生逃课的必然缘由。

第四,生活压力的驱使。现在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自我等多重压力的驱使,压力往往大于从前,有些学生确实很忙,上课也就被其他事情给耽误了;有些学生确实有事,因而只能取自认为大者,舍其小者,牺牲上课时间;有学生因为生活困窘,只能边学习、边打工;还有学生是学习成绩较好,在自学掌握了课堂知识以后,为了考研、考证、发展个人兴趣等而逃课。

2.学校因素

第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高等院校部分课程结构、体系、内容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生不得不自学较先进的理论知识,以适应社会的竞争。另外,教材陈旧,内容选择不合理,教学方法没适时调整,死记硬背的考试,使得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涯被称为“后中学时代”。

第二,教师教学缺乏个人魅力。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师生关系等对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有直接的关联。有些老师讲课没有特点,不能吸引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喜欢听人格魅力强、博学多才、表达清晰、照顾学生情绪的老师的课。如果任课老师讲课毫无新意,照本宣科,与学生互动较少,只顾进度,不管效果,便不能把学生拉回课堂。另外还有些教师责任心不足。对于显性逃课学生,不及时进行督促教育;隐性逃课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反而采取了宽容不理睬的态度,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生数,也不认识自己的学生,铃声响了就讲课,下课就走人,批改作业不认真,不与学生接触,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可言。

第三,授课安排不合理。有时信息量太大,内容重复较多;有时信息量太少,学生感到吃不饱。特别是有些课授课内容重复,相同内容有好几位教师讲,学生觉得在浪费时间;或者内容偏难,有的课程在先期课程并未铺垫的条件下,就讲新课,导致学生听不懂,使学生因听不懂而气馁,便干脆不听。

第四,考试方法不当。这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大学里的考试,一般以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学生记的笔记为考试内容,没有去听课的学生,在考试前,猛抄或复印别的同学笔记,“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甚至比上课认真记笔记的同学考的分数还要高,造成部分学生认为上课听讲价值不大的错觉。

3.教学管理方面

第一,检查力度不够。许多高等院校扩招后,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管理人员又相对较少,管理跟不上扩招的步伐。单靠学生干部或任课老师偶尔点名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有关行政人员也只是检查教师的出勤情况,很少关注学生的听课出勤情况。把考勤的任务交给教师,至于教师是否认真对待,不太过问,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逃课的机会。

第二,规章制度执行不彻底。高校对于学生逃课都有相应的处分条例,然而,在实际中这些制度没有真正落实,许多高等院校,因学生旷课而受到处分的人很少,时间久了学生逃课的时候只会考虑任课老师会不会点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成绩,而并不把学校的规章制度放在眼里,这种迁就的态度极大地纵容了学生逃课。

第三,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虽然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未能默契配合。部分教师上课,只管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则不闻不问,而学生管理却更多地注意让学生多从事社会工作,而不顾教学。结果有的学生上课时竟向任课教师请假说“系里叫我有事”。为什么有的学生热衷于为系里干活而不去听课,很大的原因也是利益驱使,为系内干活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时是给加分的,而综合测评与学生在系里排名息息相关,只要其综合评分增加几分,其名次就可能比学习好的学生靠前很多。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给少数学生逃课钻了空子。

第四,考核教师存在着问题。目前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虽然口头上强调教学工作重要,但实际上只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该教师就算合格。至于教师是否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则无从考核。结果是部分教师上课责任心不强,知识老化且结构单一。即使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存在对专业新知识了解不够,对本学科前沿动态跟踪不灵敏,对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之甚少的情况,进而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

三大学生逃课对策分析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目标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大学是学习的新起点,从而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因此,从大一开始逐步引导大学生规划人生,以学术活动为载体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回到课堂,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学到更多的社会生存本领。

2.提倡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首先要精于本学科,教学授课教师应站在学科前沿,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好课,所讲的内容应给学生以新奇感,在课堂上,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能采取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体会到上课的乐趣。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素养去感召学生,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充电的机会,为教师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3.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对现行教学计划中的有些课程进行调整,取消落后于时代的课程,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适应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

4.加强日常管理

经常逃课的大学生几乎是比较固定的一些人,他们之所以逃课并不完全是因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法、水平有欠缺,多数人是因为自己开始松懈,没有了力争上游的劲头,也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对新的学习生活适应不了而自暴自弃所致。因此,辅导员、任课教师应当注意了解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情况,给予这些大学生及时、有效的鞭策、引导和鼓励,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纪律约束,以保障大学生取得良好而全面的发展。

5.推进考试内容、方法改革

现行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过死,考试内容多数都是教材上的原题,学生考前死记硬背两天也可以考出好成绩,体现不出听课与不听课的差别,因此,教师应在考试内容的题目设计上下工夫,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应用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使学生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靠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对概念的思考和理解,这样也许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学生逃课。

参考文献

[1]白图雅.浅谈大学生逃课原因及其教育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2]王羚郦、李明希、林小桦.大学生逃课现象浅析[J].高教论坛,2008(4)

[3]刘学泳、岳明、肖碧海.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许海媚.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34)

[5]吴秀霞、崔翠翠.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