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公平与公共教育资源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推进教育公平与公共教育资源关系研究

刘娅玲

刘娅玲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务处410205

摘要目前教育公平和公共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推进教育公平与公共教育资源科学配置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意义阐释与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做到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问题建议

一、推进教育公平、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教育公平理念自古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这也成为后世教育工作者奉之为圭皋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出台各类政策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建设师资队伍,在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作为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事业,教育也同时肩负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光荣使命。因此,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势必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时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牢牢把握“教育公平”这个重点目标,从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分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的内在关联,研究教育公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试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推进教育公平、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特别是接受良好教育,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不仅关涉到当下个体合法权利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个体潜在利益的获得;不仅体现着当下社会正义普遍实现的程度,而且关系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主要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因此,推进教育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国家和民族走向未来、创造未来的战略支撑,地位崇高,意义重大。

(二)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又称“公共教育经济条件”,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资源和受教育者人力资源等,物力资源包括学校中的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物品等,财力资源为人力、物力的货币形式,包括人员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公共教育资源的存在,体现了人人享受教育的现代价值观,为落后地区提供了必要的教育条件,是人人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物质保障,也是发展教育事业和开展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充分利用和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经济社会资源有效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育公平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公平是相对公平。教育公平是理想,是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教育公平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教育公平受到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制约。从外部因素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阶层等因素制约着教育公平。内部因素则包括教育制度本身、教育的政策取向和教育活动的操作等。目前国内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水平存在的差异,是在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双重影响下形成的,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因此,要树立科学的公平观,防止把教育公平等同于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平均分配,防止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具体历史条件去追求教育公平。既要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又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根据实际可能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真正做到以发展求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扶困保公平。

(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人人都有权享受,都希望能得到较多的公共教育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教育的城乡间、地区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也随之失衡,难免产生公平和效率不能兼顾的问题。公平和效率作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两大原则,都是为同一类目标服务的,即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水平。公共教育资源客观上是有限的,若过分强调效率,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师资吸引、生源培养等方面集中力量办好名校、重点学校,会导致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学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增大,综合实力差次不齐,影响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但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若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刻意追求教育投入平均化、资源配置均等化、教学水平同一化,学校享受“大锅饭”待遇,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必然导致学校丧失提高教育水平的积极性,也不会利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共教育资源分配要坚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灵活变通”的原则,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各地区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配置方式上兼顾效率和公平,具体操作上灵活变通、因地制宜,以此促进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公共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

公共教育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市场资源,其底线性、战略性和公共性是无法抹杀的。比照私立学校和贵族学校等私有教育资源来看,公共教育资源的政府色彩和社会意识更为浓厚。从立场方面讲,公共教育资源更多的体现在公益和保障上;从作用方面讲,公共教育资源更多的体现在兜底和覆盖上;从效果方面讲,公共教育资源更多的体现在均衡和提高上;力图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力图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良好教育,是公共教育资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额度,因此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科学配置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通过公共基础资源的科学配置,可以提升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减少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利用结对帮扶、政策倾斜、资金注入等手段,对落后地区不足之处补软、补缺、补短,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因此说,公共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是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总之,公共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公共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对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和实现途径,而且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

四、推进教育公平、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一)教育当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表现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不均衡方面尤为强烈,其原因多种多样。

在市场化背景下的当今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日趋明显。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均、教育资金分配不等、校际之间软件硬件差距拉大、重点高校招生指标有限及教育腐败等等现实存在的问题,使社会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城市优先”错误思维的引导。传统的城市优先思维长期萦绕于中国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成为导致教育资源城乡失衡的主要因素。据调查,2006年社会各项教育投资用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超过70%,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不到30%的教育投资。另据相关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导致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此外,中国高等教育所获公共资源也远远多于基础教育。为创办“一流高等学府”,上亿财政拨款投给高校,而农村中小学校危险教室改造的经费,甚至还要通过农民集资的方式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

二是区域二元教育制度的导致。缺乏科学公正的教育制度带来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并伴生着教育政策和规则的不公,必然引起诸多结果上的不公平。?首先是城乡受教育机会的失衡。调查显示,近年学历越高的人群,城乡差距越大。城市人口拥有高中、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分别是农村人口的3.5倍、281.55倍、323倍。其次是重点大学招生指标分配的不公平。落后地区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付出远远多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孩子,而且重点高校招生指标对各省区都有名额限制。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制度近30年来,清华、北大在湖北省每校每年招生不足百人,在北京市则不低于500人,招生人数相差5倍。最后,由各种特殊招生手段造成的不公平,导致教育腐败滋生,包括“定向生”、“二级学院”和“专升本”等等。?

三是政策资源配置失衡的影响。我国当前教育制度的缺陷还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二元教育制度的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割裂“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院校和普通学校的两极世界。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制度性原因。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教育不公的现实,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公正的教育资源配置应该适当调整配置,不再继续人为地扩大发展差距,并且尽量向落后地区倾斜。但近年来的现实情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之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仍然明显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仍呈拉大之势。由于二元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实现程度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须宿命地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二)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公共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对教育公平意义重大。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可以平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尽量减少贫富差距在受教育水平上带来的不公与失衡,使教育公平真正落实为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做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目前我国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既存在提供不足的问题,也存在干预过度的问题。同时,由于政府配置资源往往是低效率的,财政教育投入难以取得预期的效益,同时学校发展也缺乏竞争机制,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教育券制度就是将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有机结合的探索和尝试。政府配置注重公平和均衡,难免影响发展效率和发展速度;而过度市场化倾向在造就效率优先的同时,忽视公平,甚至加剧不公平趋势。过分强调政府主导或者市场化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宏观控制资源走势,具体分配方法用市场化配置决定,以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相对统一。

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首先,统筹区域资源,促进不同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是向欠发达地区、向薄弱学校、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要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教育,对山寨学校、岛屿学校、贫困乡村学校乃至城市里的民工子弟学校,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应当列专项、拨专款,定期补助,长期扶持。其次,统筹城乡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坚持党的十六大关于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有关发展农村教育的战略决策,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资源,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三是规范办学行为,根除教育内部产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因素。目前反映强烈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一部分是由于教育系统内部不规范的办学行为造成的。要坚持规范管理,依法治校,针对教育领域的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必须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坚持“一费制”,遏制高收费或变相收费,实现教育收费的公平公开、规范透明。

三是从政策制定上彻底改变传统的城市化取向,体现出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倾斜。中央明确提出,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这是现阶段配置教育资源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同一个城区范围,则要把公共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在义务教育阶段禁止举办重点校、重点班,重点解决择校问题。同时,要按照教育公平的理念,建立起有利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教育督导考核指标体系,从政策层面发挥导向和促进作用。要在政策制定上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城市为主、以重点为主的价值取向,加大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幅削减对城市和重点学校的投入和支持,这将导致一个顾此失彼的结果,而应该在投入的增量部分更多地考虑农村和弱势群体,确保农村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水平能得到健康发展。

四是重点加强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拥有优秀师资力量,是农村地区、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受教育者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重要保障。一要保障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按照条件的艰苦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二要切实改善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的办学、工作和生活条件。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要大力提高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借以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四要深化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事氛围,建立充满活力的中小学人事制度。

参考文献

【1】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2】王灵坤:公共资源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J],校园之声2010(2)

【3】夏宇尘、何永刚:论公共教育资源重组和再生的路径选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4)

【4】钟宇平、陆根书:论中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