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分析

罗扬冬

贺州市环境监测站

摘要: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形式仍然十分严峻,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废弃物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不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想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就需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这是当前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要想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就必须从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目标入手,通过构建健全而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环境监督力度,同时积极学习并引进国际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将其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紧密的融合,才能够逐渐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在环境监测中获取更加精确的数据和资料,为我国环境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1环境监测工作内涵及现状

环境监测工作是指以了解环境水平为主要目的,选取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环境物质含量、污染物含量等,然后利用专业方法及设备对其数值进行测定,得出现阶段环境质量或者污染程度的高低,并利用现有数据对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现阶段我国的环保系统拥有的环境监测站数量已达2000多个,遍布于全国各个城市,工作人员数量高达5万多人,已经形成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多达440多种,几乎涵盖了所有部门和行业,已经确定的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有230多种,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任重而道远。

2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常见问题如下。

2.1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

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严重降低了质量管理。虽然我国大多数城市都设立了环境监测站,但是因为环境监测站无法为环保部门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经费都需要环保部门支出,使得环保部门面连着较大的财政压力,所以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为了节省开支,就忽视了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环境监测工作设备和条件落后。同时,部分地区环境监测站的政府补贴资金到位不及时,无法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提供资金保障,监测设备落后、不完整现象比较常见,影响了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1]。

2.2环境监测数据精准性得不到保障

现阶段环境监测数据失真现象严重,对工作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的工作模式比较落后,基本以实验室分析法和现场检查法为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实际需求。并且,在选用监测指标时缺乏全面考虑,指标类型及数量较少,难以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监测结果。同时,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监测过程中经常出现人为失误现象,也会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为了追求本地政绩,编造虚假环境监测数据上报给政府部门,也会造成监测数据失真现象。

2.3缺乏完善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技术快速更新发展背景下,环境监测法律法规逐渐暴露出了一些漏洞。国家政府对环境监测工作尤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的整体流程作出要求、个人职责和工作范围都进行明确的规范,在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的快速更新,使得相关法律法规落后现象严重,很多发展内容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难以正常开展质量管理工作[2]。

3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想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价值性,就需要从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入手,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3.1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专业性和严谨性较强,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才能完成,所以就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环保部门应该明确环境监测站的具体职能,深刻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环境监测站建设的重视力度,以工作需求及工作目标为出发点,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供所需工作经费,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为保证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要落实政府补贴资金的到位情况,充分利用政府所拨助的资金改善环境监测站工作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2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性

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性,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关键点。首先,应该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模式,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建立健全QA/QC现场采样与监测技术体系,完善QA/QC量化指标评价,改变传统环境监测工作总量化指标单一现象,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出环境质量情况,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精准性。其次,应该加强对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其专业换程度、强化其责任意识,规范环境监测作业手法,避免出现数据误差。最后,还需要加强对地区环保部门的监督力度,核实上报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伪造数据信息现象的出现。

3.3完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所以就需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国家政府应该结合环境监测设备及技术的更新变化,及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两者之间的同步性,避免出现法律漏洞。同时,还需要将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对监督管理体制予以深入探索,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实现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严格把控,创建质量监控计划体系,确保质量管理方案的有效执行,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3.4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要坚持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着手,全力提高环境监测采集样品的的代表性、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可比性和可观性。建立并实施一套信息采集、分析和评价的规范与标准,以此作为各级监测站的业务准则。

3.5提高监测现场数据采集的科学化和规划化水平

采集到的样品是否具有合乎标准的代表性,是否能够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是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采集样品时,要高度重视采集作业的时间和空间影响,明确采集要求,规范采集方法,科学制定采集方案,以此保障样品采集的完整性、代表性和真实性。

3.6加强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应当加强。采样是否可靠,是否真正对环境的监测结果起到作用,要重视采集环境样品的时间点和所处空间,这样才能体现其是否精确,是否具有代表性。如何加强现场采样质量的监督力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将现场实际的监测调查状况作为前提和基础,核实相关资料,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对具体的采样时间、地点、频率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使采集的样品具有准确性、可靠性、代表性,如若要对工业污染源进行监测,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针对一般的污染地区、污染源、污染产业的采样频次要和重点污染区分开,污染越重,采样频次应越高。对样品采集的仪器设备也要加强保护、保养。

3.7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实验室认可制度的确立可以保障大气监测质量,是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对实验室是否有权力进行相关监测工作的认可制度,这样对监测问题能较为科学化、合理化。安排一定的监测监督员,从某种程度上可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监督作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不足和缺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较小,可以提出来进行处理修改;若问题比较严重,已经超出自己的权限范围,此时可以上报给领导,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提议进行整改,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水平。

4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在有效的工作质量管理基础上的,只有加强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才能使环境监测工作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利用监测所得数据开展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生态研究等各项工作。针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精准性,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1):1~4.

[2]王亚虹,宋文斌.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