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分析

金梅珍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322100

摘要: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其城市及建筑的布局主要是以传统风水理论作为支持,根据传统风水理论的内容来看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再加上其没有相应的客观数据作为支持,因此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风水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摒弃。但是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其一些理论观点所具备的特性逐渐被生态建筑学所认同,为此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风水理论;生态建筑学;特点;建筑设计

引言

在生态建筑学中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种符合社会群落特征及生态发展需求的建筑布局,以此来促使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而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其许多建筑布局的设计形式都体现出“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特点,例如“建筑设计”、“择址”等部分所表现出的生态、环境等特点,而这些内容与生态建筑学之间的联系也逐渐体现了出来。

1传统风水理论中“择址”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

1.1对地理地形的认知

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择址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择址主要是对建筑建设区域的规划,以此来达到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根据传统风水理论其择址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避开“瘦山”,“瘦山”是指一些地理条件较差、地形复杂、山体陡峭的区域,其强调了“瘦山”会产生“煞气”,而从生态建筑学的层面来进行解释可以将其定义为区域内生态条件较差导致居住人对此处产生心理上的负面感受,并且此类地理地形条件也易发自然灾害,与生态建筑学中生态居住的理念不符,因此此类地区并不宜居;第二,保证四周开阔,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有“井底局”的理念,其主要是指四周封闭的“谷地”地形,根据生态建筑学的分析来看,此种地形区域通风效果较差,温度变化也与人们的居住习惯有一定的差别,此种地形在发生如洪涝等灾害问题时危险系数更高,因此不适宜营建建筑群落;第三,远离灾害频发区域,风水指导下营建的城市,均择地于藏风纳气环水之所,极少有城市建成几年内即遭灾害的记载,进行科学整理后发现,风水择址最优的理论模型是“三面环抱、一面临水且视野开阔”的地形,即“龙真、穴的、砂环、水抱”。这样的地形符合安全要求和生态居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1.2对水文条件的认知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是传统风水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用水及水资源的配置,关系着气候环境等因素。在生态建筑学中必须要保证建筑与水的合理布局,以此来保证水体可以对周边环境、小气候进行调节,并起到降噪的作用。而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其体现出了对水文条件的认识,其中总结了许多对水的使用及防御的建筑设计措施,此种对水文条件进行设计的方式可以为生态建筑学水文的设计提供基本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在河流汭隩处选址,汭隩就是指河流弯曲成弓形的内侧,其基地为水流三面环绕,风水上称之为“冠带水”、“眠弓水”,是大吉之势,而此种建筑与水文设计格局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属于合理的设计,其可以保证建筑基础的安全、稳定,满足生态建筑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1.3对气候环境的认知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大气流动、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好风水须有好气候,还要注意待选范围的小气候或者微气候。“风”是风水中判断吉凶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气“乘风而散”,所以要“藏风”。古人发明了八风图,对风的性质和方向以方位时序绘成图,和现代设计中使用的“风玫瑰”异曲同工。生态建筑学认为基地不宜选在山顶和山脊,这些地方风速过快,更要避开隘口地形,这种条件下气流向隘口集中形成急流,流线密集成为风口。这个和风水中描述的“天斩煞”原理是相同的。

2传统风水理论中“建筑设计”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

2.1建筑朝向的设计特点

中国所处地理位置为北半球,根据日照条件来看,若是建筑朝向设置为东西向建筑日照时间较短,而建筑朝向定为南方则可以使建筑获得最佳的日照条件,因此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其有着坐北朝南的理念。根据传统风水理论中建筑设计的要求,在东西方向的墙面一般不设置窗户,而此设计理念的科学解释则是由夏季及冬季的主导风向所影响的,一般南北通透的建筑结构其在采光、通风上都有较好的效果。在生态建筑学中其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以此来减少能源的消耗,使建筑物的生态效益可以良好的体现出来,而传统风水理论坐北朝南、南北通透的建筑设计理念则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良好的应用,其与生态建筑学的理念相符。

2.2建筑内部的设计

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其有“声煞”这一理念,简单来说就是风声、水声或是一些其它因自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在建筑中可将其定义为噪音,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是采用照壁及屏风来降低风速,减小因风所产生的噪音影响。在生态建筑学中可以参照这一理念,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选择远离噪音的地区,或是在建筑周边设计相应的绿化带,应用绿化带作为噪音的隔离带,以此来保证建筑不会受到噪音的干扰,同时还可以对建筑墙体设计空气夹层,进而达到“闹中取静”的建筑设计理念。

2.3建筑给排水的设计

“四水穿堂”是传统风水理论中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建筑格局,其可以对自然降水进行收集,以此来达到对水资源进行良好处理的目的,相应的古人用水也可以更加方便。而此种建筑设计方式可以为现今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在现代建筑设计时融合传统风水理论的理念,再加上科技设备的使用,可以更加高效的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使用,以此来贯彻及实现生态建筑学所提供的指导思想,使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

3生态建筑学与传统风水理论的结合

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其尊重自然、生态、人居的和谐发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建筑的选址及设计中重视融于山水、贴近自然,其是我国传统的人居理念典型,此特点可以体现出在建筑中对自然资源进行高效利用的理念,保证建筑与生态和谐统一。而在生态建筑学中其所覆盖及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了生物学、环境学、建筑学等内容,其与西方固有的建筑学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延伸出了独具理论特色的生态建筑学体系。在生态建筑学中其核心理念就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而这与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一定的契合,本身传统风水理论就属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其所具备的生态、自然等理念与生态建筑学的融合可以为建筑的建设及设计提供理论思想及思路。通过生态建筑学与传统风水理论的融合发展可以探索对自然资源进行适当利用的方式,从而使建筑体系形成循环状态,这种生态与人之间共生的关系可以改变现代化建筑建设中高耗能的状态,使建筑建设可以体现出生态效益的特点及要求。

结语

在对传统风水理论的研究中需要做到去伪存真,从生态建筑学的角度来看,传统风水理论其蕴含了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观念,而这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因此在实际中可以通过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来对传统风水理论进行分析,将其与生态建筑学进行融合,从而在建筑设计及建设中可以创造出符合生态特点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新.生态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J].中华建设,2015,(09):90-91.

[2]张化龙.探讨风水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及实践[J].城市建筑,2013,(20):328.

[3]王涵.浅议生态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J].科技风,2010,(04):46.

[4]张莹.浅议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6,(06):28-29.

作者简介:金梅珍,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