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联合使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类治疗脑血管意外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早期联合使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类治疗脑血管意外临床效果

陈俊

(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内科361000)

摘要:目的讨论与分析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对脑血管意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于2016年10月-2017年5月脑血管意外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运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类组和选用安慰组,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症状、治疗效果、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前者改善症状明显,且安全、稳定、不良反应少。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率、意识变化上,两组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管意外作用明显、耐受性、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

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临床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还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我科常规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对脑血管意外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于我科2016年10月-2016年5月脑血管意外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安慰组,每组30例;运用他汀类对治疗组进行治疗,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55-70岁之间。疗程1月到6月。于安慰组进行治疗;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50-72岁之间;疗程1-6月;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60例患者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均有行走不稳、头晕、头痛、意识、运动障碍、言语、乏力、行走不稳等临床症状;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等病史,并经颅脑CT及MRI确诊。?符合全国第四组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梗塞的制定标准。

1.3治疗方法:立普妥+氯吡格雷组进行口服治疗,剂量均为各1粒,且1次/天,连续治疗1月,治疗期间并发症关于相应治疗,安慰组饮食控制治疗。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压、意识、运动障碍、言语、出血等变化情况。

(2)治疗效果: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或降至30mmhg以上为显效;血压降至10mmhg以上为有效,血压将至0mmhg-5mmhg视为无效。

(3)意识障碍、言语、运动障碍较前好转,无遗留后遗症。

(4)出现转转氨酶、肌酶升高、肌痛、出血等均为不良反应情况。

1.5运用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X2进行检验,票《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血压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心率变化上;两组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1.

3讨论

?动脉硬化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年龄增长,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患病率逐渐增高因而在老年人群中期流行趋势较中青年更为严重。大量证据表明,动脉硬化可以显著增加老年人发生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主动脉与外周动脉疾病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有:冠状动脉、脑动脉、四肢动脉等疾病发生。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加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凝结,引起血管狭窄,导致脑梗塞的发生,血栓和栓塞是脑梗塞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④“立普妥”,本品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属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本身无活性,口服吸收后的水解产物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脏,结果使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中度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由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产生作用。

⑤“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氯吡格雷主要由一种药物前体,通过氧化作用形成2-氧基-氯吡格雷,然后再经过水解形成活性代谢物(一种硫醇衍生物)。氧化作用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2B6和3A4调节,1A1、1A2和2C19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体外分离这种活性代谢物显示它可迅速不可逆的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早期使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对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李舜伟(主任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外科魏社鹏

[2]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内科学2005年10月第6版。

[4-5]实用内科学2013年9月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