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王岩

(山东省莱阳市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山东莱阳265200)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等渠道已经基本畅通。小城镇与大中城市联系紧密,已经可以被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政府应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其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建设

【Abstract】ProcessinChina,nowadays,withthestrengthoftheruralroadconstructionincreasedandthedevelopmentofcommunicationtechnology,inruralareassuchastransportation,communicationchannelshasbeenbasicallyclear.Smalltownsarecloselylinkedtolargeandmedium-sizedcities,andcanalreadybeseenasaplatformforurbandevelopmentinruralareas.Thegovernmentshouldmakegooduseofthisplatform,makeitplayaneffectiveroleinruralproductionandfarmers’life,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newruralconstruction,theimplementationofurbanandruraloverallplanningdevelopmentgoals.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6-0248-03

1.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

当前我国土地制度城乡分割、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总特征,以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以地谋发展”模式,为上一轮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目前土地制度安排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性质认识模糊,定位不清,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粗制滥造,盲目向外扩张,规划缺乏科学性,既难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无法抑制城市漫无目的铺摊子式的无序发展。并且这种以局部和短期利益为目的的过度开发不仅能够导致区域土地结构失衡,而且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伴随着人口外流,过疏化现象逐渐出现,许多村镇建设时布局分散,“空心村”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地区的原始风貌,也加剧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难度,有可能还会引起一系列社会安全隐患问题。再次,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在流转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迅速攀升,因此围绕土地利益争夺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这种征地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1.2产品质量差,缺乏公平的交流平台

现如今,工业废水、污水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和非法使用,使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再加上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检验检疫技术、设施落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很多地方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致使很多不合格的农产品就直接入市。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多关心自己的食品和健康,追求养生之道,对纯天然的有机绿色食品需求量大,这不仅导致农业比重不断降低,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而且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1.3产业结构单一

1.3.1养殖业不能够独立

当养殖业不能够独立,需要长期依赖于种植业,这种格局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如:大型养殖场中牲畜养殖的废水随意排放,不能够加以利用;农药化肥的使用和塑料薄膜等有机废气物污染等使用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这不仅使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而且产品质量也难以稳定提高。在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上,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在蕴藏着巨大经济效益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上,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1.3.2增产却不增收

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业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十分明显,再加上市场准入条件的提高,使农产品在品种类型、质量档次、工艺水平、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1.3.3城镇中大规模的集约性经营程度低,组织比较分散

一是品种多但很杂,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深加工环节与增值的有效途径,再加上品牌意识不够强,对市场把握方向也不够准确。二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优质产品少,因此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旦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具有落后性调整不能准确地应对市场发展变化。

1.4小城镇缺少融资渠道

现阶段,资金短缺一直都是小城镇在建设中无法逃避的问题,融资渠道不平稳,市场机制与资金运作方式又不协调,镇政府无法灵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积累建设资金,而大部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也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投资,而政府给予的财力支持具有一定限度。在小城镇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时,分散了这些有限的地方财力资金,使得基本的道路交通设施、排水设施、处理净化设施等都没有达到正常标准,城镇功能不完善,进而使得一些企业因成本过高、基础设施落后而不愿进入小城镇发展,因此造成小城镇缺少外来企业的投资,外来劳动力也难以在小城镇立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小城镇的发展受到限制。

2.农业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径

2.1转变政府角色,协助市场一致推进城镇化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体制改革之路,是以农民切身感受和利益为出发点的道路。体制改革必然涉及众多方的利益,其中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的利益,需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利益格局,地方政府作为这一格局中的关键角色,应该从最难、最关键的地方入手。积极转变角色,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政府监督,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引导城镇建设的方向,保障个人创业、外来投资的顺利进行,督促对城镇企业的扶持补贴准时、准数到位,积极推进小城镇项目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设立。

2.2完善农业产业类型,推进农业产业化

首先,应优先发展小城镇项目中的优势基础产业,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实行农场化规模经营模式,使自身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益,以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大的经济回报,从而对其他薄弱产业进行投入,带动其发展,进入产业经济增长循环。其次,要扩大农业转型范围与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二产化,即把现代工业发展理念应用于现代农业,对周边土地进行集中和规模化管理,实现农业经营方法和管理思想的转变。结合小城镇项目自身资源特色,重点推行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拓宽农副产品加工范围,配以衍生工业,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一体化经营基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引导理念,稳定发展低碳、绿色、生态经济,提高现有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可通过科技引导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保鲜、贮藏、运输、加工技术与设备企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龙头品牌,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二次增值,形成现代农业与轻工业互促发展体系,使小城镇项目的农业二产化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惠及更多农民,更加具备生命力。最后,农业小城镇项目可以根据自身的地理及资源优势,辅助发展农业三产化,即农业除了可以向生产服务业深入延伸,还可以实现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小城镇项目应对农业产业进行重组布局,同时切入旅游因素,形成休闲与农业共进的复合型农业,形成以小城镇项目为中心、以周围生态村庄为辐射的融乡村风貌、民俗文化、绿色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格局。

2.3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张需要城镇提供良好的空间支撑,同时,流入城镇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基础设施等公共配套供求不足将会严重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有限性和多元融资的吸引力不足,使得对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要求更高,需求不断创新。城镇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大力推广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在发展小城镇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引进外来企业,合理分配风险,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相弥补,进而实现多方共赢,满足小城镇项目在新型产业体系建立过程中对基础设施配套的需求。

2.4加快建设互联网信息互动平台,促进小城镇项目信息化建设

首先,通过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拓宽农民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渠道,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相关理念深入人心,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意识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全面走向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积极性;其次,构建城镇网络信息系统,不仅为小城镇项目延伸销售链,使农产品及其增值加工品实现线下线上同时运营,而且还可以方便居民生活,实现小城镇项目智能化管理模式;最后,小城镇项目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农村转移人员在城镇的就业、培训、管理更加高效。

2.5城市文化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在时空维度不同的地域空间所形成的不同“文化圈”,而独特的“文化模式”则是“地域文化”的内涵。大自然赋予了每个地域不同的环境资源,而在这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中加入了人们的生活,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即这个地方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气质,而这种文化特征又来自于这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辽宁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的故乡,地域文化浓郁,同时辽宁又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省份,在“小城镇大战略”的背景下,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小城镇的主体沿过境道路的线性布局,千镇一面,缺乏特色等缺点。主要原因在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其各自客观条件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尤其是以漠然的态度对待地域文化对城镇建设的影响。而事实上,小城镇的建设相对大城市而言,在人口构成、经济结构和文化体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地域文化”对小城镇建设特色的形成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对上夹河镇的建设研究,探索以地域文化展示小城镇建设特色的途径。

3.结语

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深入,农业小城镇项目将以新姿态构建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带动边缘经济发展,优化升级产业布局。这将是未来小城镇项目发展的理想范本,会在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坚实力量。

参考文献

[1]龚勇.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广东建材,2010,06:152-155.

[2]洪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工业设计,2012,03:146.

[3]王颖真.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