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溜车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电梯溜车案例分析

梁秉

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19

摘要:电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管是否失去电力驱动和控制,都有可能由于轿厢与对重之间的重量差产生的位势能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轿厢失控,引起溜车。电梯溜车属于严重的电梯故障,会直接造成电梯冲顶或蹲底事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电梯;溜车;原因;预防

1溜车现象的分类及原因分析

1.1因电梯制动力或曳引力不足造成的溜车制动力或曳引力不足,会使电梯失去电力驱动和控制,由于轿厢与对重之间存在质量差,会引起电梯失控运行,无法正常停靠层站,最终轿厢经过长时间的滑行,发生冲顶或蹲底。这种溜车事故会危及乘客生命安全并对电梯本身造成很大的破坏。

1.1.1电梯的制动力不足的原因

1)制动器制动弹簧松弛。制动弹簧在电梯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或锈蚀会逐渐失去弹力,当弹簧的压紧力不足以使制动闸瓦抱紧制动轮时,电梯将失去制动能力。

2)制动闸瓦磨损。制动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制动闸瓦会与制动轮发生摩擦而产生损耗,使制动闸瓦与制动轮的接触面积、闸瓦的摩擦系数发生变化,降低闸瓦与制动轮间的摩擦力,导致制动力减小。

3)制动器电气故障。电梯制动器的线圈断电延时,不能及时释放,或者制动器电路设置不符合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第12.4.2.3条的规定:“切断制动器的电源至少应用两个独立的电气装置来实现”,且接触器由于打火花出现粘连,将导致电梯到站后制动器不抱闸,电梯出现溜车的情况。

4)制动轮和闸瓦之间油污严重。制动轮和闸瓦之间存在油污,会使制动闸瓦抱住制动轮后出现打滑,无法有效制停电梯。

1.1.2电梯的曳引力不足的原因

1)曳引轮绳槽磨损严重。轮槽严重磨损时绳槽形状会由V型变为U型,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力会大幅下降,导致曳引力严重下降。绳槽磨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曳引轮质量问题。曳引轮材质不良、表面硬度不足、加工精度超标,会导致曳引轮快速磨损。

②钢丝绳张力严重不均。钢丝绳张力不均会导致各绳槽的磨损程度不同,造成几根钢丝绳的速度不一致,钢丝绳在绳槽中就会有相对滑动,加快了绳槽的磨损。

③对重与缓冲器之间越程距离太小。安装、更换钢丝绳时预留过长或使用后钢丝绳伸长会降低对重与缓冲器间的越程距离,导致轿厢运行至顶部时对重与缓冲器接触,使钢丝绳在绳槽中滑动,造成绳槽的磨损。

2)钢丝绳磨损严重。钢丝绳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磨损会使钢丝绳绳径减小,钢丝绳与绳槽的接触面也就减小,从而导致曳引力降低。

3)电梯平衡系数不符合要求。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第8.1项规定:“曳引电梯的平衡系数应当在0.40~0.50之间,或者符合制造(改造)单位的设计值”,若电梯在安装过程中对平衡系数设置不当,或由于后期装修等原因改变了平衡系数,会导致轿厢和对重重量不平衡,大大影响了电梯的曳引能力。

4)钢丝绳上和曳引轮上有严重油污。钢丝绳上和曳引轮上的油污会使钢丝绳和绳槽之间的摩擦力大大减小,造成曳引力严重下降。

1.2发生故障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溜车

上述溜车现象需要在电梯曳引系统、制动装置有严重故障时才可能发生。这些情况并不多见,大多数情况下,电梯并不是真正发生了溜车,而只是电梯在运行时,速度或加减速度突然发生了改变,给乘客带来的失重或超重的感觉,引起乘客认为电梯“溜车”的错觉。

这种“溜车”大多是由于电梯的控制系统发生软故障,使电梯检测到异常信号,引起电梯安全控制系统的自我保护,此时电梯的曳引系统、制动系统均正常,电梯并没有失去速度控制,一般不会对乘客造成严重伤害。但是由于乘客不具备电梯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在发生故障时造成恐慌,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溜车”多发生在安装或维保质量差的电梯,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安全回路开关或门锁开关触点接触不良。

如果安全回路开关电气线路接线端头固定不牢固;层门、轿门没调整到位;或者门刀安装位置不对,使得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晃动等原因造成某一开关时通时断,此时电梯会突然急停,然后又恢复了正常状态,就近平层,或者驶向基站。

2)选层器故障。现代电梯的选层器一般由电动机端头的旋转编码器、轿厢上的平层感应器、井道的隔磁(隔光)板及相应处理软件构成。若选层器检测不到电梯轿厢的位置或检测出的位置与预设位置不符时,则出现错层现象,此时电梯到站后将不会开门,必须就近停靠或返回基站,重新开始计算轿厢位置。

3)部分电梯因运行时间过长,造成故障数据积累超标,导致电梯需要返回基站校正。

2案例分析

2.1案例一

2.1.1事件经过

某小区有1台17层站电梯,某日早晨,1名住户于顶层呼梯。电梯轿厢到达17层后并未开门,而是继续向上滑行,直至对重完全压缩在缓冲器上,电梯冲顶。所幸此时轿厢内并未有人员进入,因此未出现人员伤亡。

2.1.2

原因分析

根据事故状况,该事故属于因电梯制动力或曳引力不足造成的溜车,因此先后检查了电梯制动系统以及曳引轮与钢丝绳的配合情况、曳引轮以及制动闸瓦的磨损情况、曳引机与制动器的清洁情况。经检查发现该梯曳引轮与钢丝绳上存在大量油污,在电梯停止运行后,曳引轮与钢丝绳仍然存在相对滑动。向维保单位以及使用单位了解情况后得知,该电梯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曳引机的油封早已老化,已无法起到密封作用。在电梯运行时,减速机内的机油由于高温气化,从接缝出散发出来,附着在曳引轮与钢丝绳上。维保单位已多次向使用单位提出更换油封,但使用单位认为电梯仍可以正常运行,不愿意出钱更换。维保单位在知道风险的情况下也任由电梯继续使用,直到此次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曳引轮与钢丝绳上存在大量油污,使得曳引轮与钢丝绳间摩擦力大大减小,从而导致曳引力大大降低。而维保单位对电梯日常维保不到位以及使用单位对电梯安全隐患的不重视,是发生电梯溜车事故的间接原因。

2.1.3

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这类溜车事故的再次发生,维保单位与使用单位需要加强日常维护保养、检查、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制动器系统及曳引系统的检查,重点检查制动器运转是否正常,及时更换陈旧老化配件,同时要注意制动器和曳引轮的清洁情况,发现油污立刻清理,并找出漏油原因,及时解决。

2.2案例二

2.2.1事件经过

某小区电梯正在进行年检,检验员与1名住户共同乘坐电梯上行,在电梯运行至13层与14层中间时,突然紧急停车,随即进入平层状态向下运行,到达电梯底层后,电梯开门,恢复正常。该住户受到一定惊吓,并未受到身体伤害。据该业主反映,该小区很多电梯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从未有人因此受伤,但也在小区内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很多小区业主因此不敢再乘坐电梯,使业主和物业与电梯公司产生很大矛盾。

2.2.2原因分析

这种溜车现象就是前面所述的在发生故障情况下电梯进行的自我保护。检验员要求维保人员让电梯进入自运行状态进行观察,发现该电梯向上运行至13层与14层之间时,会报出层门开启故障,片刻后故障消失,电梯恢复正常,下行平层。检验员进入轿顶,通过检修运行对13层和14层门锁进行仔细检查,发现13层门锁滚轮有被摩擦的痕迹,于是检验员对13层门锁滚轮与轿厢地坎的间隙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仅有3mm,不符合TS⁃GT7001—2009中第6.12项规定:“轿门门刀与层门地坎,层门锁滚轮与轿厢地坎的间隙应当不小

于5mm;电梯运行时不得互相碰擦”。当电梯运行,尤其是向上运行时,若乘客站在电梯轿厢前方靠近轿门测,会使电梯轿厢稍微向前倾斜,此时电梯运行至13层门锁滚轮位置,电梯轿门地坎便会与滚轮刮碰,使层门锁钩向上抬起,门锁开关断开,电梯紧急停止。随后电梯由于惯性继续向上运行,离开了门锁位置,层门锁钩由于重力落下,门锁开关复位,电梯恢复正常,进入平层状态。综上所述,电梯运行时,轿厢与层门锁滚轮发生触碰,使层门锁电气开关时通时断导致此溜车现象的发生。电梯维保不到位,在业主提出问题后,维保单位也没有积极的寻找和解决问题使得故障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的处理。

2.2.3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此类溜车现象再次发生,电梯维保单位应加强日常维护保养,保证电梯各电气安全开关动作的可靠性,并注意检查各电气安全开关在电梯正常运行过程中是否有误动作的情况发生。

结束语:电梯“溜车”是电梯故障中常见的现象,其表现为轿厢的非正常移动。“溜车”会导致轿厢内乘客发生剪切、坠落等安全事故。引起电梯“溜车”原因很多,既设计机械部件的设计、损坏、老化,也同电气故障有关。然而在检验过程中,对于处于“溜车”隐患的电梯,仍然会因为难以直观观察,技术经验要求高而忽略。上文文根据电梯溜车现象,对电梯溜车原因展开分析,继而从运行维护和日常保养的角度,提出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伟森.谈电梯制动器的检测及安全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3(6):193-195.

[2]陈路阳,戴凤俊,庞秀玲,等.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