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魂立德筑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传承精魂立德筑梦

曲晓丹

——刍议德育在传统文化中的渗透

曲晓丹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宋家学校26540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岁月淘洗、时代的变迁中,逐步形成得具有稳定的、一致的价值取向的精神总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极其丰富而又珍贵的思想精神财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自觉背起文化传承的神圣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传统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

在此基础上,《课程指导纲要》更是明确指出: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课程宗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书香润人,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每一个中国人得以立世生存的社会准绳,对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积极利用走廊、教室、办公室、宣传栏等场所张贴传统文化内容,营造多角度、多维度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在学校走廊、教室、刊板等张贴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名言警句等,每天利用早读、午写时间,广泛开展经典诵读与书写训练,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发挥开放性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忠孝节悌,仁义礼信”,用当代的教育理念来诠释,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些提纲挈领式的目标宗旨,恰恰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承载的。

比如: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识字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文字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演化过程,以及最初的造字原则等知识。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慢慢地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强化了认知、陶冶了心灵、坚定了信念,更涵养了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要注重实践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主题活动中

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着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学校作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深入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主题活动,使传统文化得以广大,让教育落到实处。

比如:通过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等系列实践活动,增强广大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传承的自觉性。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自己的特长和才艺,对经典进行创新演绎,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四、突出地域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校本课程中

山东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孟之乡”,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而我们所处的胶东地区素有“金都天府”之称,更是首当其冲。

首先,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教育。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革命的洗礼和战争的淬炼,缺乏爱国热情,不懂珍惜你,对学生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充分利用各地“社会大课堂”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比如:利用国庆和十九大召开之际,带领寻声到“革命之路红色文物展馆”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与文物的亲密接触,对英雄事迹的动情讲解,唤醒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都市的远大理想。

其次,要大力普及地域文化。

山东地属中原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更新中,传承着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比如山东快书。本学期,我校以“书香校园”为契机,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学生自编自导了融合了快书在内的,舞台剧《先贤轶事之孟母三迁》,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编排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提高了主观能动性,拓展扩大了学习视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基础。我们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传承原则,传承精魂,以文化人,立德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