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

贾艳霞赵红玲邹娅妮

贾艳霞赵红玲邹娅妮(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肝胆外科110031)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039-02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置管方法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8例PICC置管术后出现无菌性静脉炎的病人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各44例。结果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的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3.63%和4.55%。改良方法组的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结论改良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病人置管及置管后的痛苦,减少了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

1前言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治疗建立了可靠的静脉通路,既保证了治疗的顺利完成,也避免了外周静脉药物外渗的发生。由于其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安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但是PICC作为有创操作,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有报道高达15.15%[2],临床上多为无菌性静脉炎。由于PICC置管术后所致无菌性静脉炎,既损伤病人血管,影响治疗,又给病人带来痛苦,故临床上已经采取了改良置管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我科从2011年2月开始对PICC置管术进行改良,现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肿瘤内科行PICC置管术后发生静脉炎的病人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21岁~84岁。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每组各44例。2组病人均为首次行PICC置管术,选用美国BD公司型号为5.0单腔导管,规格PU,长65cm,直径1.5mm,置管部位均选用贵要静脉。2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方法

2.2.1置管方法向病人介绍PICC置管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导管的种类,价格,置管时病人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获得PICC置管的医嘱及病人签署的PICC同意志愿书。嘱病人用肥皂水清洗穿刺部位,并多饮温开水,1000~2000ml,使血管充盈。传统置管方法患者穿刺手臂外展与身体成90度角,测量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量至第三肋间的长度。常规消毒皮肤:以穿次点为中心,碘伏消毒液螺旋式由内向外消毒,面积为20cm×20cm以上甚至整个手臂,碘伏消毒三次,待干,再用酒精消毒三遍,待干。导管预处理:在接触PICC套件前戴无粉无菌手套,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手套。用肝素盐水预冲导管、连接器和可来福;检查导管有无破损并将导管浸于生理盐水中。连接穿刺针并排气,注意不要取下穿刺针的保护套,以免损坏导管。穿刺:选择合适进针角度(15度~30度),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略向前进,然后保持针芯位置,将插管鞘全部推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松拳,撤出针芯,用食指或中指压迫插管鞘末端以减少出血。送管:注意速度缓慢、匀速,当导管至患者肩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贴近肩部,以免导管误插入颈静脉。抽回血确认、冲管、封管、固定。改良置管方法在穿刺成功后,尽可量少压迫穿刺点,同时经穿刺点排除血液10~20毫升,然后缓慢置入导管。

2.2.2静脉炎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3]。

2.2.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改良方法组的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具体详见表1。

表1两种置管法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置管方法例数未发生静脉炎发生静脉炎χ2P

传统置管法4438(86.37%)6(13.63%)6.0900.014

改良置管法4442(95.45%)2(4.55%)

4讨论

PICC导管是采用引导针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或锁骨静脉下的导管植入术[4-5]。PICC导管在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创伤小、对血管损伤少、置留时间长(可达一年以上)、操作手法易于掌握可由护士单独操作等优点。且置管不受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是进行长期稳定输液的有效手段,目前在临床应用上,PICC主要用于肿瘤化疗、新生儿加护病人、肠外营养、长期静脉输液、老年病人输液以及反复采血等。

PICC导管置管与其他置管方法相比成功率高,且留置时间较长,可达一年。PICC穿刺部位在外周静脉,即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表浅,便于人员直观操作,穿刺点较易定位,穿刺血管相对较直,管壁粗,静脉瓣少,静脉走行弧度较大,便于导管通过,相对使用寿命短、血管结构复杂的锁骨下静脉行CVC置管,PICC置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且穿刺后导管容易固定,穿刺部位肢端活动不受置管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置管方法。

PICC导管与其他静脉通路比较具有较多优点,但由于置管操作发生问题、患者自身情况特殊、护理不到位以及其他原因,PICC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及异常情况。常见并发症的种类包括:静脉炎,穿刺部位的渗血、渗液、血肿,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和血栓症等;异常情况包括:导管头端异位,导管漂移或脱出,导管破裂或断裂,导管堵塞[6]。国外也报道了一些罕见的并发症,如呼吸窘迫,心律失常,神经损伤,臂动静脉瘘管,液体渗漏肝实质引起腹痛和呼吸困难等[7-8]。

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9]。常出现在置管后3~5天[10],早期以机械性静脉炎为主。穿刺次数过多对静脉反复刺激、导管尖不在中心静脉而位于其他位置对血管造成刺激、剧烈运动置于体内的导管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刺激血管壁以及护士的穿刺技巧均会引起静脉炎[11-12]。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导管使用效果和患者的健康,严重时甚至导致置管失败。

本文中采用改良置管方法,减少了对穿刺点的挤压,减轻了局部的炎症反应;穿刺后排出适当的血液,主要是以破坏的红细胞为主,以免渗入局部组织,加重静脉周围的炎症。本文中传统置管法组静脉炎发生13.6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两组机静脉炎的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改良置管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55%,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不同置管对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有不同影响,改良置管方法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总之,传统置管法静脉炎发生率明显要高于改良方法,表明采用改良法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对改进PICC导管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兰.PICC在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5A):1131-1132.

[2]MoureauN.Vascularsafety:It’sallaboutPICC[J].NursManage,2006,37(5):22-27.

[3]郝建红,商临平.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334.

[4]刘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临床应用状况[J].护理研究,2004,18(4A):584-586.

[5]郭丽娟,王立,任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实护理杂志,2003,19(7):5-6.

[6]周美玲,李惠萍.中美两数据库中有关PICC并发症及异常情况的文献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8):14-17.

[7]Al0mariA,FalkA.MedianNerveBisection:AMorbidComplicationofa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J].JVascAccess,2006,7(3):129-31.

[8]TranHS,BurrowsBJ,ZangWA,etal.BrachialArteriovenousFistulaasaComplicationofPlacementofa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A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AmSurg,2006,72(9):833-836.

[9]LOEWENTHALMR,DOBSONPM,STARKEYRE,etal.The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aprospectivestudyofitsnaturalhistoryaftercubitalfossainsertion[J].Anaesthintensive.care,2002,30(1):21.

[10]周雪贞,李利华,冯晓玲.儿科104例PICC置管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2004,20(4):50-51.

[11]黄秀红,赵莉,赵金彩,等.PICC原位置换导管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19-20.

[12]张光全,程泰熙.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肠外营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8):494-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