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化学兴趣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3

浅议初中化学兴趣教学

赵进朝

河北省大名县束馆中学赵进朝

【摘要】:兴趣教学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加深知识掌握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化学兴趣教学;激发;

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兴趣教学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加深知识掌握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等层面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现代科技文明的重要标志。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如何很好地引领学生步入化学殿堂?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让学生更高效率的掌握初中化学知识?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然则,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关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对其都有近乎统一、明确的认识。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陈颐又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欧洲伟大思想家和诗人歌德也曾讲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一个耗散系统,学习者只要对学习有兴趣,便可使人脑这一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且学习兴趣越浓,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越小,信息输入量就越大,人脑这个耗散系统熵减少的就越多,有序化程序就越高,即智能水平越高,而这正是教学中的最佳状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一个人的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乃至想象力都与兴趣紧密相关。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进一步讲,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则会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表演化学小魔术,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智力发展也是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先避开书本,做了两个实验。首先,我拿来了一盏酒精灯,问学生怎么点燃它,学生当然回答用火柴,但我的举动却让学生大吃一惊,我将一根玻璃棒沾上浓硫酸,然后再接触灯芯,他们意外地发现酒精灯竟燃烧起来,这就是“魔棒点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这是为什么?但我并没急于回答。接着,我将带火星的小木条让学生看,他们说小木条会熄灭,这时我把它伸入到一集气瓶中,他们惊讶地发现小木条复燃了,便急切地问我瓶里是什么气体?我还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告诉他们“:在以后的化学的学习中,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等着你们,化学会让你们收获许多惊喜!你们喜欢化学吗?想学好化学吗?”当然他们给了我肯定的回答。这些简单的小魔术激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不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求知,化学实验对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观刺激,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学实践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镁带燃烧、不纯氢气的爆炸等实验现象都能使学生感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即使平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较顽皮的学生,都会提神静气,主动关注和参与实验,并因实验成功而感到欢欣鼓舞。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教学必须注重实验。凡是用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教师都应亲自演示操作,而且要变一些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此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些辅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温度一定时,饱和的食盐水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往饱和食盐溶液里加高锰酸钾粉的实验进行观察和验证,这比单纯用溶解理论来解释直观和容易得多。又如,在学习CO2能否供给呼吸时,引导学生补充做一个把蝗虫放到充满CO2的瓶子里的实验,实验结果既便可理解,又过目难忘。学校还应该定期开放实验室,为实验课中因操作迟缓而未做完成实验的同学或完成但实验效果不佳的同学提供补做的机会,为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想通过实验途径解决的同学提供研究的平台,也为怀疑自己新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的同学提供检验的场所。通过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境界的转变。

二、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许多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和解释分析自然界中的现象是学习化学的主要目标。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学科优势,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把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转为理解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首先,从第一堂化学课开始,就要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中,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化学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餐及稀有气体等成份组成,我们需要其中的氧气来维持呼吸;我们的食品主要包括糖类、油、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牛素等成份,我们的服饰主要依赖于植物纤维和化工纤维,我们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离不开碳酸钙、铁等化学物质,我们乘坐的汽车、轮船等行驶工具离不开汽油燃料,而汽油主要成份为烷烃……。学习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宏观世界逐步进入到神奇的微观世界。其次,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用化学理论鲜明生动地解释一些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的认识,更增进了他们对化学这一现代学科的认同感,无疑也有助于点燃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激情和信心。例如,在碳酸钙一节的教学,先提出水壶中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样才能够除去水垢?然后分析如下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结合碳酸盐的性质讲授除水垢的原理及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此外,初中化学教学还应该注重联系当前主要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以及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应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让学生们认识到哪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会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以及我们如何防范这些危害发生。这样不仅可以逆向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就要在创设问题情境上多下工夫。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课题里,我将一个鸡蛋放在烧杯中,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让学生观察现象。鸡蛋在稀盐酸中反复浮沉,一下子便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一个个问题便接踵而至:为什么会这样呢?鸡蛋壳的成分是什么?鸡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是什么?这样既能自然地切入本课主题,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迫切希望领会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情趣盎然地进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年龄,教师一定要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年龄特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四、科学授课,增进兴趣。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精髓。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的学习留有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被动式的学习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①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学生能够说出的答案,就不要由教师直接给出。②教师要服从于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相同。③进度要服从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较多时间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思路。④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共同探讨每个问题。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激情。此外,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也可以使化学教学事半功倍。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原子结构时,可以将原子的结构图制作成动画(flash)形式来展示,为何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带何种电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何?这些本来微观世界的知识在我们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使它们成为“宏观世界”,通过运动展示,可使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掌握电子的运动、原子结构以及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轻而易举。

五、恰当运用比喻,引导学习兴趣。恰当地以生活现象为例,用生动的比喻引起学生兴趣,运用联想开拓思路,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非但不难学,而且很有趣味。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核外电子是由近及远、能量由小到大排列的,针对这一难题,我借鉴了一个比喻:这好比一位老奶奶照看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婴儿”离老奶奶最近,需要抱在怀里;“会蹒跚走路的孩子”离老奶奶稍远,可在老奶奶身边玩耍;“再大一点的孩子”,离老奶奶更远,可去远处玩或去上学。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连连点头称是,欢笑不已。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化解了难点,而且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六、运用动画情境,提升学习兴趣。由于化学的抽象性很强,致使许多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的难度,以至于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动画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轻而易举地唤回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教学中,我在大屏幕上展示水电解的微观动画,学生先看到了众多的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绿色的小球)和一个氧原子(蓝色的大球)构成的,接下来他们看到每个水分子破裂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进而看到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最后学生看到众多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学生当然对眼前的动画片兴趣盎然,他们甚至要求再看一遍,那些会跑的小球俨然是大明星,他们觉得特好玩。我抓住他们兴致勃勃的大好时机,让学生根据观赏到的整个动画过程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分子还是原子?他们就很快回答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破裂为原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时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就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借助课外活动,巩固学习兴趣。适时适当的课外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阵地。竞猜化学谜语就是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之一。教师可创设一节活动课,主题就是化学谜语竞猜,其形式可以是学生分组,也可以是师生互动。例如:“包公静卧水晶房,清风吹来喜洋洋,突然烈火平地起,包公变成关云长。”打一化学实验。于是谈笑间,学过的知识便被大家“消化”和深化。再如组织故事会,让大家收集整理并演讲“我最敬重的化学家”等。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八、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发展学习兴趣。“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在情感上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发展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哪怕是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使学生信心大增。因此,我们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同时,我们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伺机用不同凡响的语言开启学生的心扉,在恰当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才华,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的幽默,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喜欢老师并对其所教的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把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化学。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更是打开化学之门的金钥匙。

总之,兴趣教学旨在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将学生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同时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努力将其兴趣转化成乐趣、志趣,这是永葆学生求知欲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参考文献:

1.天风岐,王文彩著.中学化学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200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