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X线平片、CT诊断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X线平片、CT诊断观察

郑国友

郑国友

(盱眙县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211700)

【摘要】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CT诊断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57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X线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有27例,3例骨质增生患者,其余27例患者诊断结果为阴性。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47例,分型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漏诊5例,3例误诊为椎管肿瘤,2例误诊为神经鞘膜瘤。两种检查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CT检查的准确度更高,更具有诊断意义。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2-0164-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多为中老年,可能与男性从事体力劳动和椎间盘退变有关,患者临床中多表现为下肢放射性疼痛、行走困难,严重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在疾病初期并无特异性表现,因此需要采用影像进行辅助检查。X线片、CT是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式,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CT诊断效果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57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6.3±11.6)岁,男性36例,女性21例,患者平均病程为(9.6±4.5)个月。57例患者有16例为急性腰扭伤导致椎间盘突出,有41例患者为慢性劳损导致的椎间盘突出。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调查。

1.2一般方法

1.2.1X线平片检查:患者进行腰部正侧位拍摄,特殊患者加拍双斜位。

1.2.2CT检查: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俯卧位,扫描患者L3-S1椎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对L1-L3进行扫描,每隔椎间隙扫描层面为4层,层厚为3mm,倾斜角度为25度。

1.3诊断标准

1.3.1X线诊断标准:腰椎间隙改变,或前宽后窄,或前窄后宽。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反弓、侧弯、脊柱生理曲度消失等。椎体骨质增生,可见椎体后下角有突起或椎间孔存在游离骨块显影。

1.3.2CT诊断标准: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盘症状见有软组织突出显影,密度与椎间盘一致,神经根增粗、移位,椎间盘钙化、椎管狭窄均视为病变。以椎间盘疝出物突出的方向可分为四型,即中央型、外侧型、远外侧型和侧外型,前两者为椎管内型,后两者为椎管外型。中央型椎间盘疝出物位于椎管中部主要对硬膜外脂肪间隙和硬膜囊形成压迫。外侧型椎间盘疝出物椎管内一侧,未超过椎间孔内口,主要对硬膜外脂肪间隙、硬膜囊和神经根形成压迫。远外侧型椎间孔疝出物位于椎管以外,主要引起椎间孔狭窄和一侧根神经受压。侧外型椎间盘疝出物本身不引起压迫症状,但由于椎间盘的外三分之一有神经分布,也是腰痛的原因之一,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4数据统计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7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证实有49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例为椎管狭窄患者,3例患者为骨质增生患者。好发于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这可能与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负重有关。X线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有27例,3例为单纯骨质增生患者,其余27例患者诊断结果为阴性。27例椎间盘突出患者X线检查表现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明显变窄,相应椎体缘明显骨质增生。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47例,其中中央型22例,外侧型14例,远外侧型5例,侧外型6例,分型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漏诊5例,3例误诊为椎管肿瘤,2例误诊为神经鞘膜瘤。两种检查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以及透明软骨板构成,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半液体的胶冻样物质,随外界压力改变其位置和形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椎间盘病变主要由于髓核水分减少,导致椎间盘充盈度下降,纤维环弹性下降,最后造成纤维环周边撕裂髓核脱出,常发生于比较薄弱的纤维环侧后方。髓核通过破损的纤维环进入到椎管中,对椎管中的神经造成压迫,进而引发一系类反应[1]。腰椎间盘突出在椎间盘病变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近年来不断呈现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逐渐低龄化[2]。本病在临床中主要采用影像学进行辅助检查、诊断[3]。传统检查方式主要为X线平片,但其在临床中仅能够对腰椎骨质形态进行检查,无法对腰椎软组织进行检查,因此无法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位置和方向,对病情较重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椎间隙明显狭窄与椎体缘明显的骨质增生等间接征象,提示性诊断为椎间盘突出。而对年龄小、无症状病情轻的患者,缺乏间接征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

随着影像学不断的发展,CT检查不断普及,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CT的出现使得腰椎间盘检查、诊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CT扫描不仅能够对椎间盘的形态进行查看,同时还能够对硬膜囊、神经根的形态、关系以及局部细微的变化进行查看,准确度非常高[4-6]。可以客观评价突出的范围、位置、程度、方向,便于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和制定手术方案。而X线仅能够对腰椎骨骼的生理形态进行查看,了解腰椎骨骼是否存在变形、骨刺、骨折等情况,而无法对腰椎软组织进行查看,因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并不理想。我院结果显示,采用CT的误诊、漏诊情况明显要好于X线检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具有非常高的诊断率。

总的来说,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检查准确度较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治疗的需要,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韩建军.用X线平片检查、CT检查及MRI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21:47-48.

[2]王爱英.X线结合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04:317-318.

[3]胡志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与X线平片、CT诊断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9:4465.

[4]李彦,石峰.青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与CT诊断及病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03:271-273.

[5]陈一明.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25):5560-5561.

[6]周志宏.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