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4-14
/ 1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数学教学

李莹莹

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江庄中学李莹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过去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好像数学教学与情感无关,殊不知数学教学也是植根于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不正是基于情感与信任的基础之上吗?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知如何进行情感数学的教学,往往只是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这样说“今天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认为学习数学有趣吗?”等等。这种脱离了学生和课堂的教育并不能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有所体验、张扬,这样“情感数学”目标的落实就变得苍白、肤浅。那么如何将“情感数学”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呢?

案例一:“老师,我会做”

提出问题“=+成立吗?”后,这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会做。”还有学生回答:“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这时我让这些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见解,同时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

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之后,我对这些学生大加肯定,并在全班中号召所有同学学习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中就体会到老师的赞许,而不是在课后,其效果要大于课后表扬与说教的百倍、千倍!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以及情感的渗透,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另外,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

案例二:“老师,我还没做完!”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因为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需要一个思考、消化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要急于评价,或就此得出结论,更不能将学生未完成的或者是错误的答案洋洋得意地作为一种反面教材展示给其他学生,因为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和爱心的数学教师,应该重在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而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改正错误,并且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我教“一次函数的图像”这节课时,因为学生初次接触函数,在画函数图像时,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当时,就想把其中一位女同学的做法当做反例来讲解,可是该女生却解释说:“老师,我还没做完呢?”可我还是强行在课堂上讲了起来。事后,该生找到了我,说:“老师,你知道你这样做,很伤人的自尊吗,以后我再也不学数学了。”事后,我反思了很长时间,当时我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展示、理解和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需要,导致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对抗,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打击。如果当时我能够首先给予肯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评价、纠错,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互动,一定能构建出情感化的数学课堂。

案例三:“老师,这题还可以这样做。”

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把数学公式、定理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殊不知,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习惯。因此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