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活动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思想品德活动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苏联盛

苏联盛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教研室535000

摘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的活动在观念和实践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活动教学流于形式、理性缺失、远离目标,导致活动的外显状态与内隐生成相脱节,活动教学缺乏有效性。本文从新课程理念的定位、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策略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品活动课有效教学策略

新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合理有效的活动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标志性特征。那么在构建有效的活动化课堂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研读课标,熟悉教材

课标是教材的“宪法”,是教学的指针。研读课标的目的,就是要明确当前的活动设计是否能实现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能级要求,以便对照比较,使我们的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圆满地达成教学目标。因为不论活动多少,实施如何,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是根本。

熟悉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活动课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明确本节(框)的编写意图,与上下框节的关系如何,在整个教材体例中占什么样的位置,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同时还要明确,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能够设计多少个活动,哪个活动是最主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有什么教学目的,如何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已经达到这些目标,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教师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活动课才能挥洒自如,弹无虚发。

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

新课标共设计了36个活动建议,与此对应的新教材内容的呈现越来越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可以说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然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活动精巧选用、灵活取舍、科学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教材现有的活动教学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活动教学思路,但不必机械模仿和照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注重教材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的目的。

三、设计活动,全面周到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活动课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要能符合学生的“味口”。因此活动的设计,要精心考虑和设计活动实施的每一个细节和环节,尽可能全面周到。

四、注意适度,增强实效

活动是手段,是途径。目的在于促进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现在的活动课有些教师为活动而活动,偏离了活动课的轨道,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满堂动,花里花俏,华而不实。活动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在组织和安排“活动”时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能使“活动”过滥。因为在教学中这些活动绝不能被当作一种“点缀”,当作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否则课堂气氛的表面活跃可能导致教学核心环节的松散,活动形式的热闹反而会增加学生对书本枯燥理论的厌烦。而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并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使学生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五、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活动设计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活动课要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想说、多说、敢说、会说。尽管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但这并不妨碍在活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相反,教师的重要作用依旧不容忽视,这也是活动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角色更倾向于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和参与者,是学生言语的倾听者和学生对话者,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和活动实施的引导者,是不断探索的学习者和课程研究者。比如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使学生自然地去体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多样思维方式来观察事物。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也取决于新的学生观的树立,在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用微笑代替严厉与冷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