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初探

马有录

马有录(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家中心小学甘肃积石山731700)

摘要: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综合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能储备语言材料,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更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关键词:语感;朗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4-0096-01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综合素质的核心。语感是语文直觉思维能力的反映,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或想象产生的。它是对语言文学本质的反映,也是对语言文字想象、联想思维的感知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1朗读与语感培养

学生在诵读课文时,不但可以做到“不懂解说,自晓其义”,更可以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语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感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想发挥朗读在语感的重要作用,需做到“三要”。

1.1朗读的数量要足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蜻蜓点水,没有数量的保证,会使朗读趋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提升语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慢慢掌握课文内容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悟出作者蕴涵的意图,对课文的词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有深切体会,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实的感受。例如,《掌声》一文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变化。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入到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1.2朗读的品质要高

如果朗读不求质量,只求数量,那么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要想提高朗读的质量,学生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熟读精思,最后达到有真情实感地读。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以其丰富的文学和思想营养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似乎不难理解,但如果读起来平白无力,怎能算深透、到位?大娘送打糕累昏倒了,救伤员失去了孙子,小金花救老王失去了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这些往事都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以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志愿军,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投入地读,读出真情。对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则可采用激情示范朗读、学生跟着自由读、指名个别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的场景跃然纸上,使“再见了,亲人”表达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这样就能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又如,品读《秋天的雨》时,教师可通过三方面进行:初读,读准读通,巩固生字新词;再读,读流利,可就词、句、段等内容质疑问难;悟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秋雨的美。如此循序渐进地进行品读,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深层的意蕴,从而形成语感。

1.3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若是过于单一,学生就不会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用不同朗读的形式。例如,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教师可采用“问读”的形式;对于精彩句子较多、段落较长的段落,教师可采用“选择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朗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数量多、品质高、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提高了对课本内容中的词句、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的感知力。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其朗读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语感与朗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2阅读与语感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多数情况下,我们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

2.1整体感知,培养语感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语感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要求对言语对象整体地、全面地、笼统地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

2.2品读课文,培养语感

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等,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语文知识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必要条件。语文知识为语感培养提供了理性经验,使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的语感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升华。所以,在品读课文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细微处也非常重要。对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比较,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理性上的认识,这也正是学生经验积累的关键过程。叶圣陶先生就很注重对关键词的分析。他曾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诗句中的关键词是“圆”和“直”,通过对这两个词的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诗中旷远、荒凉、寂静的意境。

2.3拓展延伸,培养语感

这一步骤是指学生在课后再次回味课文、阅读课文,完成作业。作业的布置应该以语感培养为主题,知识的练习要以应用性为主。如辨析反义词、同义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练习,剖析课文中语言特色的练习等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有切实的言语体会,使语感得到培养。

总之,语感与语言运用能力紧密相关。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要真正地学好语文,掌握语言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感培养,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应用和思维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启河.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初探[J].学周刊:a,2014(1):64-65.

[2]傅建丽,韩银秋.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强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3(6):102-103.

[3]蓝跃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