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分析

范兴容

范兴容(湖北松滋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湖北松滋434200)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202-02

【摘要】28岁女性,五年前在我院行剖宫产术,术后2年发现腹壁疤痕组织处有拇指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经期包块增大伴疼痛。2010年10月20在我院行二次剖宫产,腹壁脂肪层见3×2×1cm3致密增厚结缔样组织,质硬,并可见散在的微小囊腔,行病灶清除。开腹手术时应用沙垫保护好腹壁切口及盆腔,防止内膜组织的种植,可减少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关键词】二次剖宫产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历资料】

患者28岁,已婚,2005剖宫产一次,术后两年发现腹壁疤痕组织处有一拇指头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经期包块增大、伴疼痛,腹壁彩超提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10年1月13日再次妊娠,孕期B超提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于2010年10月20日入住我院,生命体征正常,腹膨隆,原腹壁切口触及豌豆大小包块,较以往缩小,无压痛不活动,产检:宫高32cm,腹围96cm,胎位枕左前,胎心音140次/分,妇检:宫口未开,宫颈管未消,羊膜囊存,B超提示“单活胎头位,2+胎盘”。2010年10月20日下午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顺利,出血少,关腹后仔细探查腹壁脂肪层有3×2×1cm3大小致密结缔样组织,质硬,其内可见散在微小囊腔,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行病灶清除,切除周边组织约0.5cm,电刀止血彻底,术后抗炎治疗,腹壁伤口Ⅰ期愈合,术后病检提示“可见子宫内膜样组织(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术后10天复查腹部B超,未见异常。

【讨论】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发生在腹壁(皮肤、脐、脂肪、筋膜、腹膜)会阴、肛周、阴道、宫颈、阴唇等,由于内膜种植引起切口疤痕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3.5%[1]。腹壁、会阴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于术后半年至两年发病,个别可延迟到15年,腹壁、会阴切口处出现硬性不规则结节,疼痛程度及大小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2]。经期包块增大,触痛明显,经后可缩小。据报道除脾脏外全身各个部位、器官、组织均有可能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疾病具有病理为良性而生物学行为却为类似恶性肿瘤的特征,即存在侵袭转移复发的能力,一直是临床医生琢磨不透的原因。妊娠期间月经停止来潮,大量孕激素作用下,异位内膜发生蜕膜样变,以致坏死萎缩,病灶可缩小。医源性播散即终止,多见于手术时将子宫内膜带到切口处,在该处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手术时,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及腹壁切口,阴道分娩时冲洗侧切伤口,可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开腹手术时应用沙垫保护腹壁切口及盆腔,剖宫产术中胎儿取出后,将子宫移至腹膜外,可预防内膜细胞的种植。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25.

[2]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