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策略抢救重症哮喘43例疗效观察刘光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策略抢救重症哮喘43例疗效观察刘光政

刘光政

刘光政

南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南华675200

【摘要】目的探索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策略抢救重症哮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3例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先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再辅以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病死率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动脉血气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内科治疗,43例患者好转出院41例,总有效率95.34%,1例因合并双侧肺大泡病情恶化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死亡率4.66%。结论对于重症哮喘患者,传统治疗手段疗很难逆转病情逐渐恶化趋势,而机械通气可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手段,应优先于药物治疗,宜大力推广到基层级医院应用。

【关键词】重症哮喘;机械通气为主;综合策略

前言

重症哮喘,多已几处辗转治疗均不能缓解,此时患者处于呼吸极度困难、大汗淋漓、、呼吸肌无力、严重低氧血症、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储留,甚至意识障碍,频临死亡,首要措施应是迅速改善通气、纠正缺氧以挽救患者生命,我科尝试以机械通气为主的抢救策略应用于重症爆发性哮喘的抢救,并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此期间我科收治的43例重症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中,男性人数为24例,女性人数为19例;患者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61岁,平均年龄为(58.34±4.27)岁;平均病程为(5.17±1.43)年;所有患者均已在不同医疗单位治疗过,此次发病时间4到12小时不等,进入ICU时均已出现呼吸衰竭,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重症哮喘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喘息、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汗淋漓,严重的表现为点头样或叹气样呼吸,昏迷。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心电、氧饱和度、呼吸、血压监测,面罩加压给氧,躁动及呼吸困难的给适度镇静,必要时直接给肌松剂阻断呼吸,紧急经口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分泌物后,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开始2小时使用IPPV模式,呼吸频率12-16次每分钟,潮气量6-8毫升每公斤体重,吸呼比1:1.2-1:1.5,氧浓度35%-45%,PEEP6-12厘米水柱,2小时后改为SIMV模式,氧浓度40%以下,呼吸频率10-12次每分钟,吸呼比根据血气结果调整,流量触发灵敏度4-5升,PEEP6-9厘米水柱,2小时监测动脉血气一次;同时给适度镇静、抗感染、平喘、祛痰、抗炎、补液、纠正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尤其要重视糖皮质激素和?受体激动剂要足量使用,第三天开始,逐渐减少镇静剂用量直至停用,哮喘缓解后,及时果断脱机,改为气管导管内给氧,2小时呼吸频率不增快,氧饱和度不下降,及时拔管,改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继续抗炎平喘支持治疗3-5天,病情稳定带药出院,定期随访。

1.3观察指标

将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抢救前后的pH值、paCO2、paO2三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并行t检验,同时将P<0.05作为判定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结果

(1)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pH值、paCO2、paO2三项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比较所有患者经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情况(±s)

注: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

(2)43例重症哮喘患者,经治疗好转出院41例,总有效率95.34%,死亡2例,(其中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总死亡率4.66%,明显低于全国30%的平均值。

3.讨论

重症哮喘为内科常见的危重症,重症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的原有症状突然发生或急剧加重,以前称哮喘持续状态,指哮喘持续发作24小时以上不缓解,因过份强调24小时这个时间概念而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处理,现在叫重症哮喘,强调哮喘发作时症状重,经规范的药物治疗不能缓解,已存在或即将出现器官功能损害,多因治疗不当,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及内环境紊乱,呼吸肌疲劳、缺氧、呼吸性酸中毒,呼吸循环衰竭,如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就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全国在5-8%,一旦发展到呼吸衰竭,则死亡率高达30%。

近年来机械通气已逐渐应用于重症哮喘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机械通气能够辅助患者呼吸,在迅速改善缺氧、纠正呼吸性酸中毒的同时,使得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症状得到缓解,降低气道阻力,更重要的是,有了机械通气做保障,使得医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控制哮喘发作,明显降低这种哮喘的死亡率,且机械通气技术已非常成熟,安全有效,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佳泉,徐招柱,饶广浩,等.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0):81-82.

[2]董玉龙,徐辉,何亚荣.急救重症哮喘突发急进型患者21例的救治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07):800-801.

[3]公丕菊,刘焕涛.急性重症哮喘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06):1061-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