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人性化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究

陈玉华

(黑龙江省铁力市人民医院152500)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4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所有患者均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人性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充分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人性化护理效果探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血液系统疾病,该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患者造血功能发生障碍,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患者多伴有严重感染及出血[1]。由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病毒易感因素明显增多,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该疾病治疗过程时间漫长,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2]。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4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为41.5±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根据骨髓涂片进行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且符合中华医学会血液疾病学分会制订的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楚、神智正常,能对事物进行清晰表达的患者;③能主动配合调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伴恶性肿瘤者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者;②合并其他并发症者;③精神异常者。诊断标准: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数量减少,无脾肿大现象,骨髓检查至少一部分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患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人性化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医护人员要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表现、日常行为以及病情发展,保持病室环境的安静、安全,严格限制探视,严格执行消毒抗感染制度,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吸人空气的清洁度良好;加强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血常规指标等的检测,对出现异常的患者,应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处理,并且让患者认识再生障碍性贫血,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2医护人员查房要定时,检查体征,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有无感染倾向以及出血倾向。仔细检查患者有出血倾向的部位,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临床治疗中,应选取合适的小静脉进行穿刺治疗,尽量避免肌内注射等治疗;指导患者尽量着柔软、舒适的衣物,保证皮肤清洁、床铺平整。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嘱家属勤为患者翻身、擦身,避免出现压疮引发出血;指导患者勤修剪指甲,避免挤、压、抓、挠等一切对皮肤易造成损伤出血的小动作。3患者的生活要有规律,环境要保持整洁,及时通风透气,避免去人多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由此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4保证患者日常饮食卫生;建议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保证饮食的全面性,避免暴饮或者进食生、冷、辛、辣等食物。5在护理过程中,关心、安慰患者,最大限度上满足患者的需要。医护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应做到主动、及时的疏导。同时指导家属常伴患者左右,避免患者出现孤寂情绪。

1.3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包括患者的躯体活动、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精力、睡眠等生活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活动、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精力、睡眠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样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内科的一种重症,病程比较长,恢复也慢,且容易复发,严重者甚至并发出血以及感染,预后差,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3]。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病理以及生理的变化,不仅改变患者的生理机能、躯体功能以及精神状态等,而且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整体受到影响。目前,临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途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造血微环境、修复造血干细胞以及调节免疫等。本文结果显示,给予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活动、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精力、睡眠等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O.05)。另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有显著性差异(P<O.05)。

综上所述,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充分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振珠,冯妍妍,张带,等.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7):2123—2126.

[2]罗玉勤.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发鼻唇部感染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11):73—75.

[3]秦艳研.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1):3250—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