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生平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3

张昭生平考

李娟娟

李娟娟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张昭的生活年代跨越了大唐、五代十国、北宋等多个朝代,尽管生活在易代之交,但他与不仕二朝的遗民不同,是个入仕经历很丰富的官员。从现存的传世资料来看,《宋史·张昭传》和《东都事略·张昭传》中的记载是研究其生平事迹最可信的资料。本文从名字、籍贯、生卒年、家世、著述和藏书以及仕历等方面入手,对张昭的生平事迹进行简单的考证。

关键字:张昭生平考

张昭自小聪慧过人,“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1]P9085古代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称为“未冠”。可见,张昭年少时已是一个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博学多识的才子。后来,“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2]P9091。不仅擅长著书立说,而且是个藏书家。

一、名与字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3]P9085。后汉高祖名刘知远,古时人的名、字、号等不可出现与帝王有关的字词,为避名讳遂称“昭”。

二、籍贯

关于籍贯,张昭“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自称是汉代常山王张耳的后裔,世代居住在濮州范县。

常山即河北省元氏县。元氏县的历代沿革变迁史大致如下:“战国赵元氏邑。西汉置县,治今县城西北故城村,为常山国治。北魏为常山郡治。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大业末迁治今址”[4]P16。因此,汉常山当指西汉时期的常山。

濮州位于山东省鄄城县。鄄城县的历代沿革变迁史大致为“战国齐鄄邑。秦置鄄城县,治今县北旧城。西汉改鄄城县。北魏至北周为濮阳郡治,隋至元为濮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鄄城县入濮州。1931年析濮阳县地置鄄城县,治今址”[5]P250;范县则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梁山县,“范阳县—秦置,治今梁山县西北。西汉改范县,北齐废”[6]P243。

三、生卒年

“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7]P9091因此张昭应在公元972年去世。据此推算,其生年当为公元893年。

按唐朝于公元907年被后梁太祖朱温所灭,唐亡时张昭已14岁。此后中国便开始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直至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因此,张昭在五代十国共生活了53年。至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离世,张昭在北宋仅生活了12年。

四、家世

张昭出身宦官家庭,出生门第并不低。家中至少连续四代都是官员:祖父、父亲、儿子都做过官。自己更是身居要职被封为陈国公。

(一)祖父

“祖楚平,寿张令……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8]P9085可知:张昭的祖父张楚平,是寿张的县令。赶往长安接受调任,结果遇到黄巢之乱,不知下落。按黄巢之乱发生在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年间,因此,张昭的祖父张楚平赶往长安接受调任当在此期间。

(二)父亲

“楚平生直,即昭父也。……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9]P9085张直幼年在河朔避难。成年后因当时盗贼蜂起,一路以乞讨为生,从秦徒步来到蜀,寻找父亲张楚平的下落。找了十年仍未找到,遂发哀守丧,在海滨以耕种为生。后来,青州的王师范开设学馆,张直任宾客一职。王师范降后梁后,张直返回北方教授《周易》、《春秋》。另据天福“二年……直以昭故,授著作佐郎致仕,至是卒”[10]P9090可知,张直因为张昭的缘故,授任著作佐郎退休,因天福乃后晋高祖于公元936年十一月至944年六月期间使用的年号,因此,张直当在公元937年去世。

(三)母亲

其母姓氏名字均不可考。从“长兴二年,丁内艰”[11]P9089可知其母当于公元931年去世。关于“丁艰”,《辞海》的释义为:“犹丁忧。旧称遭父母之丧”[12]P472。可知,“丁艰”与“丁忧”意义相同,指的是遭逢居丧的意思。又古时常以“内”代指女性,所以“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四)儿子

“子秉图进士及第,秉谦至尚书郎。”[13]9092由此看来,秉图、秉谦的仕途均不错。但后周广顺初(公元951年),时任阳翟主簿的秉阳则因犯罪受罚。

五、著述与藏书

张昭见多识广,不仅擅长著书立说,且喜好收藏书籍。宋代以前,文献中对私人构建藏书楼的记载并不多见,而他则是屈指可数的有史料记载建有藏书阁的藏书家之一。

(一)著述

《宋史》和《东都事略》所记载的内容详略不同,但都反映了张昭擅长著说、著述颇丰的事实。

《东都事略》载“昭在晋日,与吕琦、崔税集唐义宁终天祐末史书二百卷,又撰汉六庙諡策、乐章,所修有《唐庄宗实録》及《功臣传》、《周太祖实録》、续《唐愍帝》、《汉隠帝实録》。”[14]P240

《宋史》不仅记载了张昭注《十代兴亡论》(原作者为唐朱敬则),详定《经典释文》、《九经文字》、《制科条式》,议《三礼图》,而且记载了张昭自己编撰或参加修撰的书目:《同光实录》十二卷,《纪年录》二十卷,《庄宗实录》三十卷,《武王以来功臣列传》三十卷,《明宗实录》三十卷,《唐朝君臣正论》二十五卷,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秋与吕琦、崔棁等续《唐书》二百卷,另外还有《制旨兵法》十卷,《周祖实录》三十卷,《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此外,“撰梁郢王、均帝,后唐闵帝、废帝,汉隐帝五朝实录。梁二主年祀浸远,事皆遗失,遂不克修,余三帝实录,皆藏史阁”[15]P9091。

《后唐庄宗实录》三十卷、《后唐明宗实录》三十卷、《后唐废帝实录》十七卷、《汉隐帝实录》十五卷、《周太祖实录》三十卷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有著录。

(二)藏书

在历代史书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找到四条关于张昭藏书丰富的线索。

一是“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16]P9086。从“宪家富文籍”可看出张宪家中藏有大量的书籍,而张宪在闲暇之时每与张昭谈论经史要事相见恨晚。能和张宪谈经论史,成为志同道合的人,想必张昭家中的书籍也不少。

二是“瓒上言:‘昭有史材,尝私撰《同光实录》十二卷,又闻其欲撰《三祖志》,并藏昭宗朝赐武皇制诏九十余篇,请以昭所撰送史馆’”[17]P9086。当时因为后唐武皇、庄宗实录尚未编写,朝廷下诏让正国军节度卢质、西川节度副使何瓒、秘书监韩彦辉收集记录事迹。何瓒便上言请求把张昭的著作送到史馆。可见张昭所收藏的包括后唐武皇制诏书90余篇在内的史料,对朝廷编纂史书是很有帮助的。

三是“藏书数万卷”[18]P9091。如果说《宋史》中以上两条线索还不足以证明张昭藏书丰富的话,那么关于张昭藏书数万卷的这条记载就铁证如山了,尽管《宋史》中并未明确载明张昭所收藏的书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出张昭藏书丰富的结论。

四是“张昭远特好学,积书数万卷,以楼载之,时谓之书楼”[19]P2532。在《五代史补》“张昭远疑太玄经”一条中,明确记载了张昭积书数万卷并且有专门的书楼。可见张昭藏书之多。

六、仕历

与不仕二朝的遗民不同,张昭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是个仕历很丰富的官员。

(一)后唐

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称帝,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公元936年为后晋所灭。共历庄宗李存勗、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四帝,存续时间为14年。张昭先后担任过府推官、监察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安义军节度掌书记、左补阙、都官员外郎、方员外郎、知制诰、驾部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御史中丞等多个职务。

张昭与张宪交往甚密,拜谒张宪后,张昭先署府推官,后加官监察御史里行。据《新五代史·张宪传》载:“张宪字允中,晋阳人也。庄宗即位,拜工部侍郎、租庸使,迁刑部侍郎、判吏部铨、东都副留守。宪精于吏事,甚有能政。”[20]P312张宪在后唐庄宗朝的官阶职位并不低。张宪对张昭有着知遇之恩:“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年,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21]P9086张宪常与张昭闲谈,感到相见恨晚,暂时用为府推官,并于后唐庄宗同光初年(公元923年)上奏请求授予张昭实质官职,于是张昭得以加官监察御史里行。张昭得以出仕做官,张宪的举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遇邺中士兵推戴明宗,张宪的部下符彦超联合戍兵将响应,张宪由此而死,当时的舆论也敬重张昭能成全张宪的节操。而后,张昭被人陷害,符彦超因张昭乃正人君子所以并没有伤害他,但逼迫张昭撰写榜文安抚军民。事情平息后,“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22]P9086明宗天成三年即公元928年。后来,因为武皇、庄宗实录尚未编写,朝廷“拜昭为左补阙、史馆修撰”,张昭因“懿祖、献祖、太祖并不践帝位,仍补为《纪年录》二十卷,又撰《庄宗实录》三十卷上之”[23]P9086-9087,并因此得以升迁都官员外郎。

“长兴二年,丁内艰……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24]P9089公元931年,张昭的母亲去世。服丧结束后,张昭改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任史馆修撰。因古时服丧期限为三年,据此推算张昭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在公元934年左右。

“清泰初,改驾部郎中、知制诰,撰《皇后册文》,迁中书舍人,赐金紫。二年,加判史馆兼点阅三馆书籍,校正添补。三年,迁礼部侍郎,改御史中丞。”[25]P9090

清泰乃后唐末帝于公元934年至936年期间使用的年号,也是后唐的最后一个年号,因此,这也是张昭出仕后唐期间的最后一段为官生涯。

(二)后晋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公元946年为契丹所灭。共历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二帝,存续时间共11年。张昭历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等。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改户部侍郎,宰相桑维翰荐为翰林学士。内署故事,以先后入为次,不系官序。特诏昭立位次承旨崔棁。”[26]P9090公元937年,改为户部侍郎,被宰相桑维翰推荐为翰林学士后,根据内署旧例,按照进入先后顺序排列,不根据官秩品级排序。所以张昭上朝排班在承旨崔棁之下。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张昭父亲去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在服丧完毕后,张昭被“召为户部侍郎。以唐史未成,诏与吕琦、崔税等续成之,别置史院,命昭兼判院事”[27]P9090。后改任兵部侍郎。

天福“八年,迁吏部,判东铨,兼史馆修撰、判馆事。”[28]P9090公元943年,迁往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的吏部。

开运“三年,拜尚书右丞,判流内铨,权知贡举。”[29]P9090开运乃后晋出帝于公元944年七月至946年期间使用的年号,开运三年即公元946年。

(三)后汉

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次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在契丹军北撤后,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汉。史称后汉。公元950年为后周所灭,共历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祐二帝,存续时间共4年。期间,张昭主要担任吏部侍郎、检校礼部尚书。

“汉初,复为吏部侍郎”[30]P9090。公元947年,再次担任吏部侍郎。当时追尊六代祖先,定谥号、乐章、舞曲,朝廷便“命昭权判太常卿事”[31]P9090,一个多月后转为正职。

“乾祐二年,加检校礼部尚书。”[32]P9090隐帝刘承祐在位期间仍沿袭高祖年号,乾祐二年即公元949年。

(四)后周

公元951年,郭威灭后汉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周。史称后周。公元960年为北宋所代,共历太祖郭威、世宗柴榮、恭帝柴宗训三帝,存续时间共10年。期间,张昭主要担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并获封舒国公。

“周广顺初,拜户部尚书”[33]P9090。广顺初(公元951年),张昭任户部尚书。后因儿子张秉阳犯罪受罚,张昭因有失教导,上表引咎自责,降为太子宾客。一年多后才官复原职。

“显德元年,迁兵部尚书……二年,表求致仕”[34]P9091。公元954年,张昭改任兵部尚书;公元955年,上表请求退休,未得到允许。

公元959年,后周“恭帝即位,封舒国公”[35]P9091。

(五)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史称北宋。期间,张昭身居要职,担任吏部尚书,先是进封郑国公,后改封陈国公。

据“宋初,拜吏部尚书”[36]P9091可知,公元960年张昭担任吏部尚书。乾德元年(公元963年)郊祀,张昭为卤簿使,仪式结束后,“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37]P9091同掌选,即共同掌管铨选。后来因为陶谷曾经捏造事实上奏,并引张昭为证,张昭与之争论。(宋)太祖大为不说,张昭“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38]P9091。“以本官致仕”即以原来担任的官职退休。

参考文献

[1][2][3][7][8][9][10][11][13][15][16][17][18][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5][6]薛国屏.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4]王稱撰,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M].//刘晓东等点校.二十五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

[19]陶岳.五代史补[M].//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五代史书汇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20]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简介:李娟娟(1989—):云南人,彝族,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5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