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动”源于学生“心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学生“行动”源于学生“心动”

刘小燕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实践

刘小燕兰炼一中(甘肃省兰州市第58中学)730060

摘要:高效语文课堂要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创新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养成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己“心动”了,他们才能真正“行动”起来。

关键词:高效语文课堂激活学生内动力“行动”“心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高中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高效语文课堂应该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应该是以“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为基本特征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要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创新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养成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己“心动”了,他们才能真正“行动”起来。

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文本阅读,让学生学会自己获得阅读感受,从而突出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全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通过拓展讨论:如何理解刘、焦之死?焦仲卿是懦弱的吗?作品是怎样通过符合人物身份的行为和个性化的语言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就是要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必要的情节,分析、理解、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充分感受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以及作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突出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

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要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适宜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的情感投入和理性思考,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获得更大的提高。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佳作。在学习《赤壁赋》时,把有关苏轼的多种历史文献制作成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创设了让学生了解苏轼、走进苏轼的文学氛围;进而启发学生去积极探究作者是如何表达“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又是如何营造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的,从而对作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体会。

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感受,调动自己的体验,去品味语言、分析作品、理解形象,进而上升到对文本情感基调、思想主题、深刻内涵的把握。在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登高》时,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形象,不但让学生理解到这是一首体现作者“古今七言之冠”的典范之作,而且让学生领悟到诗中所表达的登高远望江峡秋色的无限感慨,所抒发的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同时,抓住诗作中的经典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在夔州的秋天里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无尽情怀。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作者出神入化之笔力,让学生真正体悟到前人把杜甫的这首诗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多么有道理的。

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从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林冲终于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在学习时,课前给学生布置,让他们收集有关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并拿到课堂上讲给大家听。之后,又给学生介绍了“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道”、“火烧草料场”这三个重点片段,启发学生应用想象,充分联想,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充分理解正是这三次“官逼”,使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思想被严酷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他终于觉醒了,变得刚强、果敢起来,终于走上了与朝廷势不两立的反抗道路,使学生对小说“官逼民反”的鲜明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所述,高效语文课堂要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创新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养成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己“心动”了,他们才能真正“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