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动过缓21例临床分析

/ 1

新生儿心动过缓21例临床分析

周群英

周群英(四川省眉山市妇幼保健院620020)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200-02

新生儿心动过缓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我院新生儿病房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监护中观察到心动过缓21例,本文就其影响因素及转归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14例,女7例,胎龄<37周8例,37—41周10例,>41周3例。出生体重〈2500g7例,2500~4000g13例,>4000g2例。生后第1天出现者5例(23.8%),~3天9例(42.9%),~7天7例(33.3%)。心率60~80次/分者7例,~100次/分者14例。

引起心动过缓的可能因素:窒息8例,其中轻度窒息3例,重度窒息5例;感染性疾病7例,其中肺炎3例,败血症1例,脐炎3例;呼吸暂停2例;低钾血症与多发畸形各1例;原因不明3例。出生前有胎儿宫内窘迫4例,胎心率减慢2例。其中出生前有胎心率减慢者2例。同一病例同时并存两个以上因素者6例。

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变:窦性心动过缓13例,其中合并窦性心律不齐9例,窦房阻滞1例,1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房性早搏3例,交界性心律1例。伴有多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者5例,ST段移位者3例。血清心肌酶检测19例,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明显升高6例,轻度升高5例,正常8例。

转归与随访:21例中心率3天内恢复正常者12例,~7天正常者5例,~14天正常3例,~28天正常1例。心率正常者复查心电图原有窦性心动过缓消失11例,仅存窦性心律不齐2例,1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愈者出院前复查心肌酶谱15例,CPK和CK-MB均恢复正常。追踪随访15例,随访年龄3月-2岁,1例原因不明心电图表现为2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随访至2岁时未愈,但无症状健在外,余均未再发现心动过缓现象。

讨论

心动过缓一般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为窦房结起搏功能低下,另一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因素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在新生儿期,除了少数由于心脏结构异常、传导系统及植物神经功能发育不成熟外,多数为继发因素引起。有人认为是缺氧缺血等有害因素对窦房结功能的暂时性损伤。本文结果也证实此观点,其中以窒息、感染及呼吸暂停等原因影响较多见。原因不明中,有胎儿宫内窘迫、胎心率减慢存在,提示可能与胎儿心脏发育障碍有关。有些心律失常尤其是早搏常找不到明显的原因。

新生儿心动过缓预后较好,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小儿,多数随原发疾病治愈或窦房结及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的不断成熟而很快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少数持续到婴幼儿时期,如无心悸、胸闷、晕厥等症状,心室率在50次/分以上的也不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