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体育游戏的教学价值发掘及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再谈体育游戏的教学价值发掘及构建

梁萍萍

梁萍萍(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33.2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25-01

一、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

1、体育游戏的内涵。

首先,是自由性和开放性。真正的游戏不为外物所累,在游戏中,游戏者摆脱一切外在的目的和压力,完全陷落、沉迷于游戏之中,被游戏所吸引,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游戏必然是自由的。在游戏中,游戏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相互敞开,相互接纳,从而不断实现视阈融合和精神的拓展,所以,游戏靠它特有的内部秩序所规定的境域是有限的、封闭的,但同时成为一个可能的世界、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意义境域。

其次,是体验性。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体生命投入其中,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这种体验把学生置于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之中,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阻隔。此时,如果说获知的话,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在那一刻自实现——一切的一切都远远的遁去了,全副身心都被当前活动占据了——灵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过程,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实实在在的收获”。

2、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1)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性成熟期结束时,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开始减慢,甚至出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这时,如果体育课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难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气氛。而游戏是自由的,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达到忘我的程度,全部身心融于其中,体验着自由、挑战、胜任带来的愉快,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完全不必要考虑练习失败被人耻笑的滋味和被老师训斥的狼狈;在游戏中学生与客体、他人、环境相互作用,借助于不断发展的语言的中介,自由的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满足着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可以说,游戏也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学生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方式。

(2)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萌发。

游戏是一种自主、自由、能动、充满想象的主题性活动,游戏的这些品性正是创新意识、潜能得以滋生的土壤。在游戏、特别是假象游戏之中,学生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有,自由驰骋于假象现实之间,在这一游戏氛围中,易于在一些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一旦遇到日后现实可能性的催生,就会有所创新。

二、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步骤

第一,一堂体育课的具体组织,必须确定体育游戏内容。

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围绕游戏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活动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活动能力,起到趣味和锻炼的双重性;内容的选择还应考虑场地器材,在我国不同地方的体育设施匹配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但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制教具,如在掷手榴弹的比赛中,我们可用矿泉水瓶装上沙;可以往易拉罐里装上石子当作哑铃等等。为了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对场地的设计还要考虑它的安全因素。游戏者在进行游戏过程中,他们的兴奋度高,动作速度快,一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伤害事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为此,场地应平坦、坚实、不滑,游戏场内不能有危险物件,地面的标志、界线要花的清楚分明,并且不易被擦掉,以便游戏者遵循和裁判工作进行。

第二,要组织好游戏。

科学的组织游戏活动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活动效果的关键。首先要把体育游戏的内容讲清楚,讲解的顺序一般是:游戏的名称、目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规则和要求、评比的标准等,讲解之后可提问学生,以便使参加者都能明白。其次要做好体育游戏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游戏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参加者的积极性。教师对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补充说明,加以引导,使游戏正常而顺利地进行。教师还应观察、判断参加者体力变化情况,并调节好游戏的密度和运动量。当游戏的目的已达到,或规定的次数已经完成,游戏就应适时结束。

三、体育游戏课建设的关键问题

1、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游戏教学的首要法则。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是不可能彼此对话,共同作为游戏者参与到游戏中去。为此,必须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人—人”关系上认识师生关系,教师要从外在与学生转向和情境共存,要放弃对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的持守,对教学计划的持守,这时,教师就不是在履行职业,而是成为一个享乐者,实现自己的价值。

2、转变教材观念。

教材是知识和真理的载体,教学就是将这些真理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教学作为人的活动,必然有一定的计划。如教师要安排一学年、一学期、一节课的活动计划,没有计划的教学必然陷入混乱无序状态。当然也无法按预期目标完成教材内容。在这里,教师只是“教教科书”,教材处于中心,人则处于边缘,而教师也成了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果超越了这种界限,那些接踵而来的训练,恰好是人受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