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策略

袁双龙

袁双龙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213200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把义务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这四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九年义务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总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追寻多维度的目标达成,改革过去教学中单一注重技术的训练,从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感到困难的却是如何从整体上实现多维目标的定位和有效达成,担心关注了其他目标就会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所谓教学不扎实,或者索性矫枉过正,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

信息技术课程的四个维度(多维度)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要求使然,多维目标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的丰富内涵及其内在联系。要有效地去实施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要通过信息技术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来完成多维度目标的整体性,关键要看多维目标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现是否处于一种整合的状态、整合的水平如何,这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尺。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呢?从课题研究课、评优课、公开课等一些成功的教学来看,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突破教材,设置生活情境

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课程要强调学生能力,主动地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直接体现信息技术的基础工具的意义。

例如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画线》这课,编者为了让学生掌握直线和曲线工具的使用,从日常生活入手,特意设计了“洗衣机”为例图。然而洗衣机虽然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在教学时我就将图例改成了国旗,让学生猜猜我画的是什么,并对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画图工具的使用,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接下来的曲线工具拓展教学中,利用曲线工具画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曲线工具的使用,更对曲线的变化产生了由衷的兴趣,跃跃欲试。

要依据教材,突破教材内容,在教师对教材的有效解读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乐学,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把自己所学切实应用于生活。

二、优化环境,融洽教学关系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维度目标达成的基础,特别是创设真正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从教学交往的整体上看,一方面要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强调教学关系的优化;另一方面要缩短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强调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优化。两者互为基础,协同发展。而一般的课堂仅有其一,更谈不上整合,因此课堂“乱”了,多维目标的达成自然也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整体优化学习环境呢?

例如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2课《输入文字》导入环节:同学们,当老师漫步校园,时常听到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电脑老师早!”“微机老师好!”“计算机老师好!”这样的称呼真让老师哭笑不得,老师多么想听到“某老师,您好”、“某老师,再见”等这样礼貌的问候啊!大家能不能做到呢?

看来大家非常有信心,其实在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最简单、最重要也最能得到好感的方式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遗憾的是老师到今天为止还不能准确叫出在座许多同学的名字,而是常用机号代称,这显得不礼貌。今天,老师想到一个好办法:如果让同学们报名字,老师一下子也记不住,那就请大家把自己的姓名输入在“WORD”(板书)中,老师一看就知道你的姓名了。

在具体的礼貌问候情境中,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学习环境得到了整体优化,课堂是真诚的课堂,师生之间坦率地交换、分享彼此的真情实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对话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多维目标在两个优化中得到了落实。

三、强化体验,关注人文价值

一直以来,有些教师往往将信息技术课程窄化为电脑技术的教学,甚至仅为电脑软件的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更谈不上感受信息文化、增强意识、内化伦理等情感体验。但丰富的体验确是三维目标达成的有效抓手,原来以情优教的研究已经深刻地揭示了情感体验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再加上课程实施以来情感又成为了目标本身之一,情感体验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得到有效的强化。

例如在“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编辑演示文稿》的教学中: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把添加文本框、纵向排列、插入艺术字等实践任务融入三首古诗《春晓》、《清明》、《春夜喜雨》的复习中,并给各首诗配上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作为背景,让学生轻松进入了诗词的氛围中,欣赏并诵读,边操作边感受,调节课堂气氛,把握学习节奏,集内容学习与文化熏陶于一体,倾注了更多的人文情怀。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体验课文的基本内容外,还体验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学习方法与信息文化。只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他就能真正把握和落实多维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四、经历过程,达成学习目标

经历信息技术过程是指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完成操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贴近生活与学习经验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执教八年级的《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依据教材,立足于整体高度整合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综合运用,以一个学校网站的首页为实例展开教学,重知识,凭技术,探深度,真正做到了技术与素养并重,从应用的角度去讲技术,在操作中掌握技术,把规划、设计、制作渗透到实例网页的理解中。通过技术学习和使用,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信息技术过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网站作品。

经历信息技术过程是多维目标达成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学生多维目标的达成是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一体化操作实践过程中达成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是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经历策略与方法的形成过程,自然也有情感体验的过程。

突破教材、优化环境、强化体验和经历过程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维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也是衡量一节课多维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特征。多维目标是从整个课程角度提出来的,在不同学科课程的课堂中,在同一学科课程不同学习内容的课堂中,其结构、显性与隐性目标之间的把握以及实现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维目标的达成,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种策略的运用:

第一,虚实相映。

如上所述,在不同学科课程的课堂中,在同一学科课程不同学习内容的课堂中,其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存在与实现状态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正确认识和把握显与隐之间的关系。多维目标始终是一个整体,就信息技术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言,它必须依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因此唯有虚实相映、显隐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多维目标的达成。

第二,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预设,没有生成,课堂就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只有生成,没有预设,让学生自导自演,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在教学中,学生或回答不周到,或理解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这都需要老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显隐目标结合,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