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多间隙感染36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口底多间隙感染36例临床分析

刘蕊

刘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医院口腔科061000)

【中图分类号】R7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226-02

【摘要】目的探讨口底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口底多间隙感染36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症状及诊治方法。结果本组患者牙源性感染26例,颌下淋巴结炎2例,扁桃体炎1例,颌下腺炎2例,医源性感染3例,无明确病因者2例。积极采取对症治疗1~5周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应根据个体差异的临床症状,采取相对应的敏感抗生素,适时作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诊疗措施后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口底多间隙感染诊治疗效

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组织炎(cellulitisofthefloorofthemouth),曾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炎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诊治水平及有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无论是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还是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在治疗上,采取经静脉应用相对应的广谱抗菌药物,控制炎症的发展,并且及时的行切口减压及引流术,冲洗换药等综合诊疗措施后临床治愈率显著提高[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颌面外科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为13~68岁,平均年龄为31±17.6岁。

1.2感染部位本组患者中牙源性感染26例,其中来自第一下颌牙的根尖周炎10例、第二上颌牙周脓肿8例、下颌第二磨牙牙髓炎8例,颌下淋巴结炎2例,扁桃体炎1例,颌下腺炎2例,医源性感染3例,无明确病因者2例。

1.3感染病源本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采取常规检查外,进一步细菌培养查找感染源。其中牙源性感染26例患者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链球菌8例;腐败坏死性细菌3例,混合性菌3例。颌下淋巴结炎2例,扁桃体炎1例,颌下腺炎2例,医源性感染3例。无明确病因者2例。

1.4诊治措施根据患者初次就诊临床表现,做常规(血常规)检查后,采样送细菌培养后,依据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个体表现,对牙源性感染26例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抗感染的同时有给予全身支持治疗,抗菌素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同时给予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或者替硝唑注射液输注[2],同时有给予一定量地塞米松等激素治疗措施后26例患者据痊愈出院[3]。对于颌下淋巴结炎2例患者,1例给予相应的抗菌素治疗痊愈,1例严重化脓,随行切口引流,同时给予抗菌素抗感染治疗。无明确病因者2例中1例疗效减轻,其主要是口腔间隙可见多发性溃疡感染面,后咨询患者得知曾经接触过X射线,但不能肯定感染原因,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其余患者结合自身临床感染给予行对应的治疗措施后痊愈出院。

2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无明确病因者2例中1例疗效减轻,其主要是口腔间隙可见多发性溃疡感染面,后咨询患者得知曾经接触过X射线,但不能肯定感染原因,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其余患者结合自身临床感染给予行对应的治疗措施后痊愈出院。36例患者中除1例疗效减轻外,其余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7.2%。

3讨论

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组织炎曾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炎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有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口底蜂窝组织炎不论是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或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及其局部及全身症状都能得到较好的治疗。

口底多间隙感染可来自下颌牙的根尖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冠周炎、颌骨骨髓炎,以及颌下腺炎、淋巴结炎、急性扁桃体炎、口底软组织和颌骨的损伤等但最常见者多为牙源性感染[4]。本组36例口底多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26例,其中来自第一下颌牙的根尖周炎10例、第二上颌牙周脓肿8例、下颌第二磨牙牙髓炎8例,颌下淋巴结炎2例,扁桃体炎1例,颌下腺炎2例,医源性感染3例,无明确病因者2例。综合分析得出牙源性感染居首位,主要是在患者有龋齿、牙隐裂、牙周炎等炎性感染引起,其次为腺体源性炎症所导致的口底间隙感染。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多以金葡菌感染居首。

多间隙感染在年龄13~20岁感染者多以牙齿龋齿等牙周炎症感染所致,而年龄偏大者及50岁以上年龄主要是在炎症早期不能及时治疗,耽搁最佳治疗时机,有些患者忽视拔牙后的口腔护理而出现肿胀感染,当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时才去就医,有些医生缺乏业务素质,对炎症不能正确认识,在该切口引流时还保守治疗,致使炎症蔓延发生严重口底多间隙感染并发症。所有这些都是导致口底多间隙感染及并发症的原因。

口底多间隙感染一般指双侧颌下、舌下以及颏下间隙同时受累。其感染可能是金色葡萄球菌为主要化脓性口底蜂窝组织炎;也可能是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引起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在本组病例中牙源性感染26例患者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链球菌8例;腐败坏死性细菌3例,混合性菌3例。颌下淋巴结炎2例,扁桃体炎1例,颌下腺炎2例,医源性感染3例。口底多间隙感染可来自下颌牙的根尖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冠周炎、颌骨骨髓炎,以及颌下腺炎、淋巴结炎、急性扁桃体炎、口底软组织和颌骨的损伤等,本组口底多间隙感染36例中颌下淋巴结炎2例,扁桃体炎1例,颌下腺炎2例,腺源性占13.9%。在腺源性治疗中有化脓性口底感染者多采用切口引流手术治疗,本组中颌下淋巴结炎2例,扁桃体炎1例,颌下腺炎2例均采用此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治愈出院。

本文口底多间隙感染36例患者中,经过综合性治疗,35例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7.2%,减轻患者1例,占2.8%,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所以口底间隙感染主要在于预防,及早诊断治疗,在就医时根据个体差异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出现,采取药物、引流、清洗及换药多举措的诊疗技术,对治疗口底间隙感染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樊明文,周学东,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80-185.

[2]武淳秋.复方甲硝唑溶液根管内应用治疗急性根尖周炎[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5.11(2):141-142.

[3]曹莉,高培环.20%甘露醇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外伤早期肿胀45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9):145-146.

[4]郑艳华,6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