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分析

梁娟

梁娟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中医院江苏连云港222200)

【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存在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心脑血管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本院诊治的心脑血管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危险因素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和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患者血压和生活方式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和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09-02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通常被称为“富贵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高并发症等特点,严重威胁到广大患者是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临床护理干预是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的有效手段,为了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笔者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70±2.5)岁;病程5~15年,平均病程为(9±4.5)年;其中高血压15例,冠心病20例,脑卒中10例,肺心病15例,脑梗塞10例,其他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症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临床治疗及护理、生命体征检测、常规康复锻炼、吸氧护理等内容,观察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收集和整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干预性护理措施。

(1)危险因素分析:①遗传因素:调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家族有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病几率更高,比如家族中发现有冠心病史,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血压、脑中风等病症[2]。②性别和年龄因素: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年龄和性别密切相关,其中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越高发病几率越高。这可能与男性患者不良生活嗜好有关,且随着患者年龄越大,机体血液循环逐渐缓慢,机体防御功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病症。③肥胖因素:由于机体消耗脂肪量小于摄入量,导致脂肪大量囤积,血脂浓度升高,继而影响机体血液循环效率,引发脑供血不足或血管内压升高,引发高血压、高血脂、脑出血、糖尿病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④心理因素: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生活面临的压力不断提升,使得人们的情感变得更加复杂,直接影响患者是生活质量。心理因素可直接影响患者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继而导致机体各项系统分泌混乱。⑤生活方式: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规律生活作息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比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常常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发病,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发病的高危因素[3]。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给予观察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饮食护理、生活指导等护理。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差异比较运用t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血压变化情况和生活习惯改变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和生活习惯改变情况,比较组间和组内观察指标的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后血压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大于对照组,表明组内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比较(x±s)

组别护理前后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

观察组(n=40)护理前94.58±11.52165.35±18.23

护理后85.32±8.69140.78±15.68

对照组(n=40)护理前93.45±11.63164.55±18.65

护理后89.54±10.32150.12±16.24

2.2护理前后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比较

如表2所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方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护理前后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方法改变情况(n,%)

组别护理前后保持健康饮食禁止不良嗜好保持适当运动

观察组(n=40)护理前10(25.0)16(40.0)18(45.0)

护理后36(90.0)35(87.5)38(95.0)

对照组(n=40)护理前11(27.5)17(42.5)18(45.0)

护理后20(50.0)28(70.0)24(60.0)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经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的有效措施[4]。具体护理内容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详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并强调治疗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注意事项,强化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按照医嘱用药,并自觉加强康复训练,促进疾病快速康复。②心理教育:心脑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危险性高,患者通常由于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紧张、惶恐、畏惧等情绪,甚至悲观失望而拒绝配合临床治疗。护理人员应当积极耐心地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方案,并向患者介绍临床治疗成功案例,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护理人还应当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及时排除患者心理顾忌,安抚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促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饮食指导,建议少食多餐、营养均衡,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禁食生冷、辛辣、油腻或高脂高热食物,按时用餐、规律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控制血压升高。④生活方式指导: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法,禁烟限酒,保持作息规律,确保充足的睡眠;加强身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体免疫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5]。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压,促进患者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萍.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管病杂志,2011,19(09):108-109.

[2]韩露霞.浅谈心脑血管科护理工作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05):175-176.

[3]庞彬彬.心脑血管疾病危害因素及防止研究发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1,12(01):15-16.

[4]徐明达,毛彬.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08):107-108.

[5]张秀芬,刘文辞.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8(0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