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激源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贵州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激源调查研究

李娟何飞李崇敬宋小香

关键词:民族地区应激源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1-0000-00

如何提高教师工作绩效、办事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是教育心理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教师应激也是促进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且多数研究人员只提出教师所能采取的措施,然而,实际上许多问题却不是教师所能解决的,当然,要想在当前能彻底消除教师应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承受这些影响,更为现实的做法是了解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当前的应激源,为帮助和指导教师有效地应对应激,使应激从一种威胁转变为一种动力。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这既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要,更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要研究的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应激源的问题。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地进行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但是不适合对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不利于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也很难对研究者不熟悉的现象进行调查[1]。另外,在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激源这一主题时,为了弥补和完善我们对某些问题访谈不充分,我们的课题组还采用了文献法。“严格意义上文献法并不是一种资料收集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式——即既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也包括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方法[2]。”本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主要借鉴了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资料。

(二)样本选择

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为切入点去了解应激因素。我们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进行,访谈的对象是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来自于望谟、册亨、兴义,共访谈对象50名,其中中学教师27名,小学教师23名。限于篇幅有限,就不再一一列举访谈对象的相关信息。

(三)收集资料

在访谈之前,我们拟定了一个初步的访谈提纲。因担心被访者对“应激”这个概念不能很好理解,对这份访谈提纲中我们没有提到“应激”,也没有提到“压力”①。具体问题主要包括:

(1)请您谈谈您的工作经历?

(2)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中您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3)对您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4)哪些因素最干扰您的工作(能力、情绪、努力程度)?

访谈提纲不是固定不变的,访谈中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按我们拟定的提纲进行,也没有完全要求被访者所谈的每一句都与研究内容有关。访谈时间每次大约一个小时,每次访谈有两名课题组成员参与,一名负责记录,包括录音、被访者的表情、肢体语言和音调(高和低),另一名主要负责访谈。每次访谈,我们都征求了对方对录音同意后才进行的。在开放式访谈中,我们课题组更多地采用了事后回忆的方式把谈话的内容给记下来。访谈结束后,我们把所有的录音以及记录整理出来,并对谈话内容进行编码归类。

二、结果

整理材料后,我们把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激源归纳为六个方面。以下是对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的摘选:

(1)同事关系因素

在同事关系方面主要体现为与同事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的竞争等

T1:在我任教的第五年,就当一个村小的教导主任,当我去上班的第一天,发现.

备注:①不管是为压力,还是应激,它们所代表的概念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各有侧重,因而使用不同的术语。

原来学校的大部分老师不理睬我。

T2:工作以来,在单位中,与某些老师关系总是处不好,可能是性格差异。

(2)工作环境因素

教师工作环境方面有教学设施差、工作量多等。

T3:课时量重,上级检查频繁,导致老师们随时处于紧张状态。

T4: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是民族地区的教师,深感压力重,在上级部门高喊减负的同时,下面的老师让学生订了几套作业。老师们得应付上级的检查,不敢说买作业、资料,不买吧,上级要的是学生的分数,一线的老师左右为难,买违规,不买教学质量上不去,得挨惩罚,其实老师们也不愿这样做,上级的检查太多,下面教师补的资料就多,就是为了应付检查,我们当老师的,尽管有再大的压力,也得完成任务。

T5:作为民族地区,大多属于偏远山区,这些地区的人民文化素质较差,意识落后,教学设施较差,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阻碍,教学进程慢,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影响,教学进程慢,教学质量不是很理想,使教师有时费了很大的劲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教师知识因素

教师自身因素中主要表现在:教育变革、课程改革对教师已有知识、经验冲击,需运用多媒体手段和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教材更新快,己有知识陈旧,无力更新等。

T6:随着课程的改革,如《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所牵涉的知识面较广,在实施的过程中,自己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T7:缺少进修,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跟不上知识发展更新的速度是民族地区教师的问题所在。

(4)民族差异因素

这次研究主要针对的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沟通等。

T8: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说好普通话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学生说汉语难,对教学产生影响,面对这些压力,教师推进慢,教学质量差,使教师失去信心。

T9:在给学生讲看图作文时,说图上小朋友撑的伞就像苗族的窝窝伞,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造成第二天几十个苗族人拔刀弄虎要教训老师。直接的反应是,这书不教了。

T10:我认为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做家长的工作难,因存在语言的沟通问题。

T11:学生不太懂汉语,刚入学难和教师、汉族学生交流,无法抓教学质量。

(5)学生因素

在学生因素中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安全问题、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等。

T12:有一次,我班两名学生打架,其中一名同学把课桌箱的一根木条取下来。朝另一名同学敲打,木条当时就被打折。这两名学生均是班上的“特殊学生”,一个是智障(读书六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不会认),另一名是班上的一号捣蛋,当时我急了,我想凭我自己的说教是没办法的,就把他们带到了校长室,可校长的第一反应让人无语,他说:“桌子是谁弄坏的,叫他赔……”

T13:任教十年以来,遇到过的突发事件数不胜数,但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是我上三年级时,一位学生成绩较差,也不好学,并且在班上经常捣乱,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他抓起书包就想跑回家,我非常生气地把他吼了回来,还是连拉带拽的托到教室,狠狠地批评了他,还打了他一下,原因是他说了一句:“我不交作业关你什么事”,多年以后想起这件事,当时是我自己太冲动了。

(6)学生家庭因素

学生的家长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而且留守儿童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

T14:留守儿童多,临时监护人无文化知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不上,导致教师压力大。

T15:我觉得民族地区的家长由于素质比较低(少部分),对于孩子的学习不是特别重视,和学校乃至教师欠缺沟通,甚至发生矛盾时会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我觉得当我面对这一部分家长时压力特大。

T16: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班上留守儿童较多,孩子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不能辅导孩子学习。教师面对这些困难,感到力不从心。

三、讨论

(一)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和效度是量的研究用来检测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将这两种检测手段用于质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因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3]。这对此次研究中信度的问题采用陈向明的观点,即量的研究意义上的“信度”这一概念不符合质的研究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质的研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质的研究是将研究者作为研究的工具,强调研究者个人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就同一问题、对同一人群所作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也有可能因不同的研究者而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中不准备讨论信度的问题[4]。

尽管访谈的效度比较难确定,可研究证明,提高访谈效度的有效办法是对访谈人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且设法控制访谈人的个人特征对于访谈结果(反应)的影响,访谈人个人特征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些因素:年龄、性别、专业、文化程度和经验等[5]。在对本研究中进行访谈之前,课题组成员曾有过多次的访谈经验;并且在访谈之前,我们尽量做到在同性别之间开展访谈;另外,参加此次访谈成员的专业背景都是心理学专业,并且都是硕士研究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不是被动地以倾听者的身份出现,更多地是以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参与到整个访谈。

(二)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我们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亲自访谈了50名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样本来源较简单,其样本之间的差异性也不大。运用文献法了解了国内在这领域的相关研究,根据文献法查阅的相关研究来看,此次访谈结果与其他研究有很多共性之处,但本次研究针对的是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通过访谈后,发现有独特之处。由于本研究中的样本相对来说较小,因此,不具备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总体中量的可能性。但是,质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认识少数群体生活的本质而达到认识大多数人生活中深层次体验的目的。因此,我们更关心的是通过此次访谈,能够成为那些关心民族地区教师应激及处于类似情形下的人们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经验分享和情感认同。另外,随后我们将通过探索因素分析和验证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果,以检验本研究的推广度。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6年第3期P63

[2]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392

[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P367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P100

[5]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