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平——科学认读课题志愿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4

项平——科学认读课题志愿者

姜广平

姜广平

一、她走在语文教学研究的路上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行为方式,必然需要教育精英及其教育行为方式来表现它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因而,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教育的大格局中出现一系列众多的小传统。我们如果将其称之为“教育史”,那么时髦的说法便是:一个人的教育史。正是这样众多的“一个人的教育史”,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的宏大叙事。这样一来,对一些执着的教育人士而言,便在其成长过程中,折射出人生际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禀赋、社会环境、历史原因等层层相因的教育元素。而这样的教育元素,则成就了这些杰出的教育人士的教育奇迹。

客观上讲,新课改背景适逢当代中国社会开始实现多元化的转型,教育格局与体制,也因此实现了第一次真正的解放。因而,教育个体或“在路上”一族,不但能够获得教育的话语权,而且更能够发挥出教育个体的杰出才华,形成一种教育奇观。

正是这样的历史原因,南京市玄武区教科所项平老师,也因其特定的“在路上”的人生历程,写就了一个普通教师对教育热爱和执着的情怀。

项平是盐城滨海人,1988年无锡师范学校大专毕业。依项平自己所言,其实,她上中学时,读师范时,并不是太喜欢语文。她在中学时代,最喜欢的是数学。读师范时,第一篇作文,光错别字就有十多个。项平自己评价自己的语文:功底薄弱,连自学的习惯与基础都没有。后来,走上语文之路,且能做出点成绩,用她的话讲,完全是歪打正着,确实是她自己也想不到的。

进入师范后,学普通话,项平是从背《新华字典》开始的。一年后,普通话过关了。这给她一个启发,只要下苦功夫,就是可以达到目的的。

后来,解决阅读底子薄弱的问题,项平同样是下了这样的苦功夫,手不释卷,锲而不舍……

项平与很多教育名流是同学:扬州亲近母语主持人徐冬梅、特级教师薛法根等都曾与她先后同学。

极有可能,这些杰出同窗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成功心得,无形中也在给着项平以暗示和力量。事实上,项平与她的这些同窗相比,也毫不逊色。1990年代初,项平在盐城市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折桂,后来一直执教公开课。项平在各种教学比赛中获得的大奖证书,不胜枚举。由此,送教下乡,上示范课,项平成为盐城市小学语文教师的代表性人物。1994年,项平被评为“盐城市十大优秀青年教师”。

但真正使她在教育上异军突起的原因,项平认为是参加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中心的研修。那年,每一个大市派两名教师跟着李吉林老师学习情境教学法,从事情境教学实验,做李吉林老师的学生,听李吉林讲座、上课。当时,主持这项工作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项平认为,正是在李吉林身边的日子,真正促成了自己在语文教育上质的飞跃。

师出名门,这是项平的造化。但所有的造化,都必须要有相应禀赋与品质去和这样的造化合二为一。

1991年,滨海实验小学副校长刘志坚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参加陈树民老师主持的听读欣赏研讨会,听了南师附小名师的语文课。回来后,刘校长将有关材料交给了项平,让她也研究听读欣赏课堂。这时的陈树民已经是江苏省小语会会长。这样,项平与陈树民老师开始结缘。

在项平所执教的班级上,她一方面以情境教学的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另一方面,用听读欣赏的方法切入课堂。这种情形下,项平的语文教学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五个年头里,同年级其他班级的语文教学成绩,始终没有超过她所执教的班级。

项平也因此走出了盐城。在连云港的一次省级公开课上,项平以情境教学的思路执教,辅之以听读欣赏的方法,取得了公开课的成功。项平因此得到了陈树民老师的亲自指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项平的公开课像巡回演出一样,在盐城市北五县全面铺开。

后来,项平开始与周德藩、陈树民、袁浩等江苏教育界这些著名人物交往,并真正切入“科学认读”课题研究,且成为科学认读课题推广中的重要人物。一个普通教师能够与江苏省这些教育界的耆老名宿相逢,也算是一大教育奇迹了。

2002年,是项平人生中迎来重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她调动到玄武区担任教研员。

虽然是以高分通过了招聘考试,但项平仍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与压力。性格内向的项平,觉得管理一个班级,把控一节课,尚能从容应付;但现在,走上这样的工作岗位,她觉得一定要改变视角了,当了教研员,不能再像一个语文教师那样去考虑语文教学、审视语文教学了。

为此,她开始涉猎语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并认真研读了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的《语感论》和《对话教学论》。当了教研员后,她开始逼着自己去读书。那些日子里,只要一有空,项平就会捧起书来读。哪怕是陪孩子去游泳,她都捧着一本砖头厚的书。

正是这些学者的著作,也正是阅读这些著作之后的思索与感悟,并在这过程中回望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项平产生了一种飞跃的感觉。

终于,项平走出了过去那种作为语文教师的视界与局限。她充分意识到现在语文教学的局限,认识到现在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所从事的语文教学都只是一种技术活儿,语文教学没有将真正的语言意味与人文的东西教给学生。

二、科学认读课题的美丽志愿者

项平与“科学认读”课题联系在一起,是在2006年。也是在这一课题背景下,项平与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袁浩、副校长蔡燕有了深度接触,与玄武区毛丽萍校长、赵敏、林红、王丽霞、吕绍能等一批校长结成了研究联盟,“科学认读”在她的组织下,在南京市玄武区开花了。

科学认读的倡导者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先生这样描述科学认读:

简单地说,所谓科学认读,其实就是一种让中国儿童在8岁时就能实现自主阅读的语文启蒙教育。在周德藩看来,科学认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既是认读汉字,也是读“图”、读“形”、读“景”。细思一下,这句话实在内涵丰富得很,因为,这是指出了汉字所具有的全部全息化内容,是对汉字最为形象、也最为贴切的描述。所谓“认”是指对汉字(词)形体的整体辨认;“读”则是特指对汉字(词)的正确发音。“认”高度统一于“读”中,是“读”中的“认”;“读”是一条主线,是“认”的切入口和归宿。它不同于以“认字”作为前提条件的阅读,而是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认字,并通过认字来促进更好的阅读,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孩子的“启蒙阅读教育”。这种阅读是非独立自主性的阅读,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这种阅读同时还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并建构一定的环境来加以促进,是一种“情境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认读实际上就是一种情境认读或者叫做环境识字法。它在吸取集中识字法、随课文识字法、注音识字法等其他各种有效识字法优点的基础上,既强调“境”——极有意味的是,不管我们有意创设,还是无意为之,现实世界为孩子们准备了充足的“境”,又非常重视“情”。也就是说,科学认读更重视认读、语境和情境的密切联系,强调环境的学习化和教学关系的亲情化。

在南京市,可能正是项平与现在的成贤街小学校长蔡燕等人,形成了南京市科学认读课题推广与研究的中坚力量。“科学认读——培养儿童阅读素养的研究”课题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在江苏省教育学会周德藩会长和秘书长叶水涛的支持下,在陈树民、袁浩等资深专家的指导下,玄武区成为此课题研究的实验区,具体工作则由项平负责。

几年来,在项平的引领下,玄武区已经有13所小学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这些学校是: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南京市珠江路小学、南京市小营小学、南京市同仁小学、南京市逸仙小学、南京市昆仑路小学、南京市锁金二小、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南京市红山小学、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南京市半山园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些学校,都将课题纳入到学校的活动课程,将“科学认读”确定为低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一节的“科学认读”的活动课都进入课程表。这一点,保证了课题研究常规化。

项平还进一步引领实验教师共同探讨,形成了“科学认读”活动课的基本课型:以引发学生喜爱汉字、关注汉字、研究汉字、更有效地识汉字为原则,以主题切入点,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体,以一堂课围绕主题识30-40个汉字为基本目标的活动课课堂模型。

就这样,在玄武区,科学认读课题形成了区域推进的基本研究范式与管理常规。

如课题小组协作化研讨,每一学期进行一次识字量的检测。部分学校还进行了科学认读教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完善:如逸仙小学、珠江路小学开发了“科学认读”校本教材。

实验成效初步显现,实验班级学生人均达到一年级(下)认读1500个汉字,二年级(下)认读2500个汉字,基本实现周德藩提出的“让八岁的孩子实现自主阅读”的目标。

参加实验的教师,总数达一百名左右,部分实验教师已经成长为骨干教师。

项平告诉记者:其实,玄武区在“十五”期间,部分学校已经对“科学认读”课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产生一定的影响。

项平和她的团队认识到,科学认读,确实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有生命力的识字新模式。所以到“十一五”期间,仍然有很多学校继续坚持科学认读实验,成贤街小学、珠江路小学、红山小学坚持扎实地开展实验。同仁小学也率先参与此课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该校课外阅读特色。

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项平得以与课题主持人,省教育学会周徳藩会长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老校长陈树民、北京东路小学老校长袁浩有了深入接触。走近大师,再一次让项平意识到自己还有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几位老者多年如一日的悉心指导、鼓励和支持,让项平获益甚多。

可以说,项平创造性地展开了科学认读的课题研究。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她和实验学校一起,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求变、求新。譬如,这里最为出色的是成贤街小学,成贤街小学提出了“多样化阅读”的新思维,即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情,小学各门学科都有阅读的任务,都有学科阅读的个性特点,都有值得开发的资源和值得研究的规律。这一思路得到了课题研究组的充分肯定,成贤街小学为此向南京市教学校长召开了现场会,在凤凰母语全国研讨会上也进行了专题介绍,受到语文界的好评。珠江路小学针对一个主题下汉字信息过多,不利于学生巩固的状况,进行了“月主题”识字活动的开掘,即一个月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科学认读”识字活动课,一个阶段,学生就有与一组汉字反复接触的机会,避免一次性接触造成汉字认读的模糊印象。同仁小学将“科学认读”课与该校多年积淀的课外阅读经验与特色结合起来,将“自主、开放、潜能”的理念渗透到中高年级课外阅读中,实现“科学认读”与“科学阅读”的美丽对接。

项平所主持的“科学认读”课题实验在“十一五”进行了识字资源开掘,并开始进行活动课模型的探索。这一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项平也逐渐意识到,要求老师模仿科学认读活动课的基本流程上一节课,并不算难。可是,上这样的课真的就能增加识字量?是否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汉字素养和识字能力了呢?在课题推广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和困难呢?

为此,项平会同成小、珠小、小营、同仁四校校长,进行了一次研讨。研讨会确定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目标是一年级(下)达到平均识字1500个,二年级(下)达到平均识字2500个,每一节识字活动课的识字目标是通过丰富有趣的形式,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汉字,建构属于自己的识字思维方式,在反复接触、游戏巩固等活动中,达到识记30至35个汉字的基本目标。实验教师每周上一堂识字活动课,每月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识字量的检测。

实验教师在做中改进,在实践中碰撞,很多老师在项平的指导下开始走向名师之路:

珠江路小学翟丽老师通过开家长会培训家长,到持之以恒上研究课,所带班级达到了人均识字2500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班级学生思维活跃,成为课任老师公认的好班。因为所作研究成果显著,该班级被评为“南京市书香班级”。

成贤街小学焦薇薇老师在实验中,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设计、研究探索了“课前自主发现—课始同伴交流—课中分享识字—课末游戏巩固”活动课操作模型,多次上展示课,开设讲座,获得跨省市汉字教学大赛一等奖,在课题中期评估会上上展示课。

同仁小学蔡兰华老师在研究中针对该校学生资源少的情况,制作班级识字本,让学生相互学习,分享资源,并在南京市小班化验收中展示。

项平自称自己是科学认读课题的志愿者。在课题实验中,她渐渐发现这一实验有可观的成效和广阔的前景。

各课题实验学校以几位实验教师的行动研究为范式,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读课题实验特色,并以此成为具有校本特色的语文活动课程,开发出了基于学生兴趣的识字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对外展示等各种活动,实验学校展示了逐渐成熟的研究课。如小营小学研究将合理的识字嵌在童书阅读中,昆仑路小学开发了“编一编”、“演一演”、“说一说”等多种记汉字的小游戏,半山园小学将该校校本课程“鼓文化”的研究活动融于“科学认读”课中……各具特色的研究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教育观念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

三、与科学认读一起抵达美丽境界

项平与“科学认读”课题相伴走过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加上先期实验教师的基于数据和反思的探讨,项平认识到,这是一项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轻松提高学生识字量的成功实验。但项平意识到,科学认读是一种更为“生本化”的课题。更为“生本”,也就是一种更为人本的汉字教育体系。它尊重了学生的身理与心理的东西,也尊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非常符合她所认同的语文教学的规律与价值观。项平也意识到,同行们身上的力量与精彩也给了她不少启发与力量。如成贤街小学校长蔡燕身上所具有的激情与人文高度,让项平觉得,教育作为一种美丽的事业,是值得自己一生为之付出的。但是,从教育的目标与成果看,每一个优秀的课题,都要有些显性的效果,才能给予自身以证明,而不能仅仅是把学生思维活跃等隐性的素质作为其成果标志。

这种显性的标志,如何形成,在项平看来,一定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或者梯度性强的课程体系形成。

为此,项平明确了实验课常规的“五个一”规定:要有一学期的活动课计划,计划明确每一周的活动主题,并对主题下相关汉字进行“生本化”分析;要进行每月一次校本研讨;要有一个学生学习载体(如剪贴本、校本教材、实物);要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识字档案,每学期进行一次识字量检测;每堂课明确认识核心字30个左右,对核心字进行研究,或归类拓展、或游戏互动、或反复呈现,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后能够再认。其二,通过推进“科学认读”课题,改变汉字学习枯燥、单调、低效的现状,带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因此,项平希望实验学校把它作为带动低年级教师研究,突破低年级教学瓶颈的抓手。首先,把剪贴本作为“科学认读”的载体。剪贴本是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本,它拓展了学生的识字信息,全班学生的剪贴本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但是,当剪贴本作为唯一的资源和途径的时候,就会限制课题研究课的展开,所以课题组打开思路,寻求新的途径。这样,从呈现的材料方面,项平带领老师们把环保袋、饮料瓶等有着丰富汉字资源的材料直接在课堂展示,并从中获得了很深的启发:从资源的收集角度,可以编写各类“科学认读”校本教材,从而深化课题研究;从资源应用的途径思考,则可把绘本、童书等阅读资源纳入科学认读活动课范畴。识字活动课载体的拓展,带动了活动课设计的创新,活动课的面貌得到了改变。

冰心的诗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项平和她的团队,捧出了她们“现时的明艳”:2008年、2009年两年分别出刊《玄武教科研》“科学认读”专辑;在周德藩主编的《自主阅读的实现》一书中,玄武区有18篇收录其中;2009年在《上海教科研》上有彩页宣传和专题文章;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代表团在逸仙小学、珠江路小学学习,成小在凤凰母语研究中心组织的面向全国的活动中介绍《多样化阅读课程》;课题组在南京市学习力网站上有专门栏目展示研究成果;南京城市频道两次报道该区的课题研究情况;2007年、2009年两次承担江苏省“科学认读”课题研究现场会,同时建立起完善“科学认读”资源库。每一节“科学认读”活动课的设计,都是一次课程资源开发的历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活动课目标的定位、对学习资源的分析、对汉字资源的研究,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项平组织教师将自己研究过的主题活动设计,进行细致梳理和打磨,整理出《精品设计集》,并将教师的成功课例包括教案、课件打包,形成电子教案集,便于全区教师分享。

更重要的收获在过程中。通过和老师们扎扎实实做了五年草根化的研究,项平深感到“科学认读”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题,它从“愉快、生活、好学、好玩”这些关键词中,融合了汉字学习的基本规律,完全能够解决低年级“识字与阅读”的矛盾,同时项平也深深感到:要让老师成为研究的主人,把舞台给他们,让他们在研究中分享、成长,要持之以恒地做事,才能有深的想法和创意的做法。

关于下一步的研究,项平开始考虑提炼属于玄武区“科学认读”课题的研究理念、目标、特色,从而真正地为玄武区的孩子造福,服务好一线教师,指导好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

项平希望科学认读团队,能够形成一种“群雁飞行”的研究效应。

回望研究的历程,项平联想到了雁群:它们在生命的远行中,因巧借风力而享受团队的飞行效应。“科学认读”课题研究正是你想、我想、大家想,你帮我,我帮你,在不断进行创意性的思考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实的案例和经验的同时,成为共享的资源和实验成果,有效地指导了课题研究,也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项平忘不了这么多年来省市专家的引领与关怀,忘不了“科学认读”课题主持人、省教育学会周德藩会长一次又一次前来指导。现在,项平已经具有了令人非常兴奋的“科学认读观”:“科学认读”课题是基于孩子有学习汉字的潜力与最初准备;汉字学习的效益不仅止于识字,更是思维成长与想象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汉字学习是基于儿童生活的学习,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的存在。只有科学认读这一课题,可以实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更重要的是,项平意识到,“让八岁孩子自主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重要抓手。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学会阅读才能真正学会学习。也正是在这一认识论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充分认识到,只有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才能真正提升中国教育品质。

项平在这个角度上,形成了与周德藩同志教育思想的对接与传承关系。

周德藩同志这样评价科学认读课题:科学认读的实验,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全程性地解决了汉字到底是不是难学难认的问题,同时也客观地回答了早期教育要不要进行汉字认读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是汉语的世纪,这绝不仅仅是我们的一句愿景式的口号。汉语教学,是全民族的事业。所有语文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为振兴中国语文、弘扬汉语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美丽的科学认读课题志愿者,项平正是在这样的高度上,从科学认读这个角度,在为振兴中国语文、弘扬汉语文化,从事着这项美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