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农村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陕北农村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浅析

赵晓云

赵晓云(延安市第一中学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浅析

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难得机会;顺利地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是学生的梦想,也是家长和老师的心愿。中学生由于其生理及年龄因素,决定了中学时期是其人生成长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目前中学生在学校、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社会大力提倡追求健康生活的今日,心理健康已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缺陷或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只有这两方面都健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只注重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问题,局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而根本忽视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并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中学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原则。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相当一些学校中,尤其是农村中学仍存在着以考试成绩为出发点,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对学生不断施加“分数压力”,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排名、分班、补课……一系列“高压政策”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理,它们常常使学生心理紧张、情绪波动,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延安市第一中学(虽属市属中学,但实则绝大多数学生为农村学生)高二六班60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22人,学生年龄在16-18之间。

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

1.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通过调查问卷中发现:26%的学生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65%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9%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或干脆睡觉。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不喜欢学习,65%的学生都有偏科现象。8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将来,但仍有16%的学生认为是为父母家人而学,6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学或者说厌学。

2.人际关系

调查发现有40%学生认为同学之间能够成为朋友是因为性格相近,性格开朗。约40%的男生和55%的女生跨过性别界限,而建立了异性友谊。80%的同学会妒忌其他同学学习成绩超过自己,30%左右的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80%的同学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90%的学生不愿向自己的老师倾诉内心隐秘。

3.焦虑方面

34%的学生认为对当今应试为主教育模式有逆反心理,42%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苦闷自卑,48%的学生感到压力大,心情紧张。

4.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态度

70%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管理得当,10%的学生在半年之内被父母因为成绩不好而训斥过,20%的学生因为父母对自己太过溺爱,35%的学生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农村家庭还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在农村,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这都会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首先,家长个人的文化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农村家庭中,不论接触孩子时间多的母亲还是父亲,大多只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在孩子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这方面没有全面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个空缺。

其次,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和关注只是简单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不关心孩子在想什么,心理是否健康。在调查中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对他们心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与父母的沟通”。所以,良好的教养方式能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最后,农村家庭结构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农村多数的孩子在家中并非独生子女,有的家庭有二至三个孩子,子女过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父母忙于养家糊口,对每个孩子的关心和教导也会随子女的过多而减少,更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不仅如此,还有家长把改变这种贫困现状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这也会导致学习压力大、焦虑、心理不平衡等不良的心理症状。

2.学校环境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因此,学校的环境和氛围也无时不在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首先,虽然教育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但事实上,最关注的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排名,给学生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时,看重的还是学生的升学率。这样学生成绩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继续任教,这样原本该属于教师的压力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其次,为了缓减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在农村中学里几乎是徒有虚名。心理健康辅导课,在农村基本没有开设过,学生整天承受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无从宣泄和排解。

最后,在整个陕北地区几乎没有学校有心理学老师,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代课老师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开导,不能完全正确、科学地帮助学生。个别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漠视甚至用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激发了学生情绪不平衡、甚至敌对等心理症状。

3.个人因素

调查显示学生的心理特点:(1)心扉日渐封闭,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不轻易表露出来,性格内向、抑郁、中学生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2)对未来充满理想,处于理想逐步确立的阶段。但是,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行动的矛盾,个人理想当社会理想的矛盾,等等;(3)希望独立自主、自我意识明显加强,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4)关注社会和人情世态。心理的发展愈来愈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开始认真思考社会问题,并日益强烈;(5)性意识开始觉醒。关心自己的体形和外貌,对异性希望接近,处于性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爱慕期。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通过调查分析及材料的收集,笔者深切的认识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对策。

1.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就应该从小注重对孩子的正确的教养方式,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尤为重要。家长可以给孩子进行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精神上的关注。对孩子进行优良品质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同时,家长还应该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和过低都不好。家长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及时了解到孩子在想什么,要什么,以便让自己的期望同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改善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在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康的全面性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农村中学应该根据现有资源,尽量多进行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此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给学生,甚至可以给家长提供正确了解的渠道。消除对身体自然发育和性知识的神秘感。让学生和家长都能正确的对待青春期生理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其次,应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这对于农村的中学来说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但至少可以进行班主任谈心,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排忧解难。

最后,要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学校可以定期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只有教师充分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良好的学习氛围。

农村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其心理健康状况一时很难改观,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逐步改善这一现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的作用非常关键。为了农村中学生的心里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使他们能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