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DD配合电磁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3

PLDD配合电磁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耿桂玲郑建红刘秀娟都芳涛

耿桂玲郑建红刘秀娟都芳涛(山东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聊城252000)

作者简介:耿桂玲(1970.11-),女,本科,主管药师。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ecompression,PLDD)配合电磁场(EMFs)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日本SLT公司产ND:YAG脉冲式激光治疗仪配合电磁场对2008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21例颈性眩晕患者行PLDD配合电磁场治疗。结果:28例平均年龄45.6岁,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采用Nagashima评分标准,优18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90.5%,无并发生症发生。结论:PLDD配合电磁场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颈性眩晕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电磁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颈性眩晕;颈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3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028-02

颈性眩晕病情严重、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因猝倒而致意外伤害。我院在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应用PLDD配合电磁场治疗28例颈性眩晕患者,效果满意,经检索文献,尚无这方面的专门报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35~62岁,平均45.6岁,病史3个月至5年,平均16个月。临床症状特点是颈部过伸及旋转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分钟致数小时不等,伴头痛、枕颈肩痛、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及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觉障碍等交感神经症状,甚至发生猝倒、短时意识障碍。主要体征为颈肌僵硬、局部压痛、颈部活动受限,旋颈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行X线、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颈椎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颈椎退变,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过伸过屈时椎体不稳;CT、MRI显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其中单间隙C4~51例,C5~62例,C6~72例;2个间隙C3~4、C4~52例,C4~5、C5~64例,C5~6、C6~72例,3个间隙C4~5、C5~6、C6~78例;TCD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部分伴有局限性狭窄。

检查前庭功能以排除眼源性、耳源性及其它内科疾患导致的眩晕。

1.2器械及设备:日本SLT公司产ND:YAG脉冲式激光治疗仪,波长805nm,额定输出功率40W。φ400μm光导纤维,三通管,9号穿刺针长15cm,C型臂X光机。1.2.3XT400-C骨创伤治疗仪:天津市希统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1.3手术方法:患者仰卧,颈椎轻度后伸,常规消毒铺无菌巾。透视下定位,局麻后,于病变椎间盘健侧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鞘内侧将气管和食管推向对侧,触及颈椎椎体前缘。穿刺套管针与台面呈45°~55°,针尾向尾侧倾斜10°~15°,穿入椎间隙中后1/3处。对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者,同法插针2至3根。拔出针芯,置入光导纤维,光导纤维超出针尖1~1.5mm,标示进入穿刺针的长度。针尾滴盐水。激光功率设置为15w,脉冲持续时间1.0s,间隔时间1.0s。汽化过程中光纤逐渐深入约1cm,针尾有气泡冒出。术中全程监听脉冲音,观察患者反应。激光照射完毕,注射器抽吸残存气体,注入地塞米松5mg,拔出光纤和穿刺导针,局部压迫止血20min,贴无菌创可贴。术后第1天开始用XT-400C骨创伤仪治疗:患者俯卧位,将电磁藕合器张开置于腰部,电磁场强度、频率均选择8档,0.5h/次,2次/日,连续2周。术后静滴抗生素、地塞米松5mg3d,预防感染及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卧床3天,颈托保护一周。

2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12.6个月。采用Nagashima[1]评分标准,优18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89.2%。术后大部分患者症状立即消失,亦有部分患者术后第2~5天因椎间盘炎症反应出现原有症状,应用英太青等药物后逐渐缓解。本组无颈部血肿,无血管、气管、食管、神经根和脊髓损伤,无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

3讨论

3.1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受颈部病变的压迫和刺激,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脑干、小脑及前庭系统缺血缺氧而导致的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中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动脉痉挛导致本病发生的论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王峰等[2]将颈性眩晕的病因归纳为:(1)颈椎病;(2)颈椎失稳;(3)颈椎间盘突出症;(4)颈椎骨折脱位。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颈性眩晕较常见的原因,患者多伴有颈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状。本组21例MRI检查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或椎管狭窄,其中15例伴神经根受压症状,其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颈部活动时突出椎间盘刺激硬脊膜、神经根及VA周围的交感神经,亦可直接压迫前庭脊髓束的颈髓段,引起反射性眩晕。

3.2PLDD配合电磁场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ND:YAG激光治疗仪通过发射脉冲式激光使髓核气化形成空洞,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缩,减轻或解除对分布于后纵韧带和硬膜囊上交感神经、窦椎神经、椎动脉、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治疗目的。本组病例术后复查MRI,部分患者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缩小,但无明显缩小的患者临床症状亦有明显改善,这表明除了上述机理外,还可能与激光气化对周边组织所产生的光生物学活性化反应有关[3],包括①温热效果;②血管扩张作用;③疼痛物质的减少;④自律神经机能的正常化;⑤免疫机能提高;另外,Hellinger[4]发现应用ND:YAG激光治疗仪治疗颈椎后脑脊液及静脉循环量增加86.5%,可加速炎性介质的清除,从而减少对交感神经的不良刺激。

骨创伤治疗仪应用幅频变化的高压交变电流,通过特制的电磁藕合器,产生调频调幅的交变电磁场,人体内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改变细胞膜电位,产生一系列磁生物效应。

3.3PLDD配合电磁场治疗颈性眩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我们认为适应症:(1)反复发作眩晕;(2)伴头痛、枕颈肩痛、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及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觉障碍等交感神经症状;(3)旋颈试验阳性。(4)CT或MRI显示单个或多个节段颈椎间盘膨出、突出或椎管狭窄。(5)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6)排除眼源性、耳源性及其它内科疾患导致的眩晕。

禁忌症:(1)颈椎间盘脱出或钙化;(2)明显的颈椎失稳;(3)有明显的脊髓受损症状;(4)横突孔骨性狭窄、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突入横突孔;(5)颈椎骨折脱位;(6)颈椎或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7)有颈椎手术史;(8)肥胖短颈、精神病、神经质患者及不能耐受PLDD的其它内科疾患。

本组优良率90.5%,这与我们严格选择适应症有关,2例差者分析原因可能是患者年龄较大,椎间盘退变较重,弹性下降,汽化后回缩有限。

3.4PLDD配合电磁场的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PLDD的安全性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这包括可能发生的穿刺损伤和激光的热聚损伤。颈前有气管、食管、颈内外动静脉等,且颈段脊髓在椎体后相对固定,一旦损伤后果严重。只要术者熟悉局部解剖,在透视下操作,一般无损伤之虞。动物实验证明,激光汽化椎间盘组织时,脊髓及神经根处的温度始终低于40℃,远不能达到组织变性的60℃[5];池永龙等[6]实验证实激光穿透力为1~2mm,周围组织温度变化多在2℃以内。只要穿刺准确,激光汽化在纤维环内进行,其热效应不会引起周围组织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由于Nd:YAG激光汽化同时可对残腔进行高温处理,且穿刺针直径较小,所以感染机会极小。本组术中、术后未出现穿刺损伤、热聚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亦可证明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高旋磁能促使新西兰兔及疼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显著升高,此种变化是磁场止痛的内在基础之一。本组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EMFs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及功能的恢复,同时磁疗尚有镇静、缓解肌肉痉挛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这些作用无疑对疾病的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EMFs安全性高,并发症极少见。

3.5PLDD优点:对颈性眩晕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有颈托外固定,颈椎牵引;应用西比灵、丹参,络洛酮等扩血管药物;局部或者椎管内封闭以及理疗等。索冬卫等[7]报道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这些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

综上所述,只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应症,定位明确,仔细操作,进针准确,激光汽化范围适当,PLDD配合电磁场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颈性眩晕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NagashimaC.Surgicaltreatmentofvertebralarteryinsufficiencycausedbycervicalspondylosis.JNeurosurg,1970,32(5):512

[2]王峰,张佐伦,刘立成,等.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2):149-151

[3]ChoyDS,AschenPW,RanuHS,etal.PercutaneousLaserdiscdecompression:anewtherapeuticmodality.Spine,1992,17(9):949

[4]HellingerJ,LukeR,HellerHAbiophysicalexplanationforNd:YAGpercutaneouslaserdiscdecanpcessionsuccess.ClipLaserMedSurg,2001,19[5]235-238

[5]王义清,王执民,郭卫平,等.经皮激光颈椎间盘髓核消融的实验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778-780

[6]池永龙,黄其杉,王向阳,等.半导体激光颈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的实验研究.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6):427-429

[7]索冬卫,陈炅.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中原医刊,2005,3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