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术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术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汤咏梅杜成芬方华

汤咏梅杜成芬方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眼科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症护理运用于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的效果。方法:对28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分析其心理特征,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为顺利康复创造了条件。结论: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眼外伤;眼球摘除患者;心理特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7【文献标识码】A0297-01

眼外伤是指机械性、物理性和化学性等因素直接作用于眼部,引起眼的结构和功能损害[1]。轻微的眼外伤仅导致患者的视力减退及部分功能丧失,严重的眼外伤易致眼球破裂、眼内容物暴露,导致眼球的功能全部丧失或即将全部丧失。为解除眼剧痛或威胁健眼的生命必须采取眼球摘除术。因眼球摘除是一种破坏性的手术,而受伤者多为儿童及青壮年,正是他们身心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高峰期,一时很难接受这么残酷的现实,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针对这一类特殊病人,采取正确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及对患者树立乐观的人生显得非常重要。

1临床资料

我科近2年来共收治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28例,男25例,女3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37岁。多为利刃锐器或爆炸致伤,男性多于女性。

2心理特征分析

2.1恐惧、惊慌:这类病人偶遇突发事件,一时无法接受,精神压力过大,产生恐惧心理。

2.2悲观、失望:由于大多患者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对突然丧失正常的视觉功能和容颜受损很难接受,自觉以后无颜见人,产生悲观心理。

2.3烦躁、易激怒:此类患者的情绪极不稳定,无端发脾气,有时甚至哭闹。拒绝任何治疗与护理,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感觉不满。

2.4自我封闭:多见于青年人,这类病人拒绝见家人、同学、好友,甚至拒绝见医护人员,感觉自己以后将换个面孔面对周围的一切,忧心受到别人的歧视,所以拒绝与任何人交流。

3心理护理

3.1术前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从患者入院开始:热情接待,护送患者至病房,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及护士的姓名、同病房的病友,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护士应主动接近患者,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自己的经验及专业知识,用患者能听得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给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权衡手术的利弊,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还应向患者介绍手术医师、手术程序、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并教会患者必要的技巧。例如:术后禁烟酒,全麻患者禁食水,深呼吸,自我精神松弛疗法,减轻伤口疼痛等方法;对于患儿还可采取抚摸身体,亲吻脸颊等肢体语言来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

3.2术后心理护理:术后环境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术后患者返回病房,病室内要保持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安静无噪音。让患者感到温馨宁静、舒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使患者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帮助患者及时缓解疼痛疼痛是术后患者主要的生理反应,也是患者心理上的主观体验,可使患者精神紧张,焦虑不安[3],护士应体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从各个环节来减轻患者的疼痛,可在术后6小时给予药物止痛,也可采用转移注意力,听听轻音乐等方式来减轻疼痛。

帮助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给他们讲述身残志坚的例子,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另一只眼及健全的四肢,仍然可以学习、工作和劳动,一样可以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面对美好的未来。

发挥家庭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支持对患者的巨大作用,做好家属的工作,通过家属良好的心理支持使患者得到安慰,摆脱顾虑,使其主动与人交流。同时让家属联合动员亲朋好友多来探视,可避免产生被遗弃的感觉,而且在人际交流中可慢慢适应别人不同的眼光,消除患者自闭的心理。

3.3义眼植入的健康指导:义眼植入是眼球摘除后,为改善面部外观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出院前向患者讲解拆线一周后即可以安装义眼,以免时间过长导致结膜囊狭窄影响义眼的安装。安装义眼时可能产生疼痛,安装时可进行表面麻醉,以减轻疼痛,避免紧张;教会患者正确安装、取出义眼的方法;指导取出后如何清洗及点眼药水的方法;并介绍他们如果经济允许可以行“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手术,这样可以改善眼球摘除造成的面部改变,也可通过配戴眼镜来改善面部外观,同时向患者讲清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有可能出现与正常眼球不一样的结果。使其以正常的心理,乐观的心态接受现实,正确面对以后的人生。

4讨论

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动听的语言、端庄的仪表、轻柔的触摸均会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4]。

患者生病,不仅有躯体症状,也产生与疾病相关的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准确评估是优先心理护理对策的前提[5]。实施心理护理应注意遵循个性化原则,由于患者自身的病情、工作和家庭环境不同以及性格的不同,因而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护士在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后再给予不同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

在心理护理中,语言交流是最重要的,语言既能治病也能致病[6],与患者及家属交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规范性,同时要有针对性、教育性、科学性和幽默性。避免使用压制、强迫、威胁性语言。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留心总结语言素材和同行交流的语言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魅力。与患者交流中要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感染患者及家属,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困惑与疲惫,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卢爱工、雍林晓.眼耳鼻喉口腔科护理学[M].重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1.第1版,91

[2]曾琦.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护理月刊,2006,42(3):491-492

[3]王燕云、王永宁.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2,2(10):5

[4]陈彩英.白内障手术病人的护理,中国护理杂志,2007,11(4),152

[5]田瑞华,康沛,李学江.1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情境性心理失调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59

[6]包贤梅.截肢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5,2(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