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灸”与“轻灸”对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重灸”与“轻灸”对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对比

朱现民陈煦

朱现民陈煦(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337-03

【摘要】目的观察“重灸”和“轻灸”中脘、天枢穴刺激程度不同,结合小剂量番泻叶泡服对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9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重灸组、轻灸组与单纯药物组各30例,对比观察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2周、4周)及产生副作用。结果“重灸”的治疗效果优于“轻灸”和“单纯药物”,“重灸”所产生副作用与“轻灸”没有明显差异,但显著低于“单药物物”。结论“重灸”结合小剂量番泻叶泡服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重灸轻灸番泻叶中风后便秘

在中风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尤其是长期卧床的中老年病人,常伴有便秘的症状。便秘对中风患者是一个不良信号,不仅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往往因大便干结需用力排便,致血压与颅内压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诱发再次中风而危及生命。国内有医学统计,脑卒中患者的死亡诱因中约有10%为便秘所致。因此保持中风患者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具有重要意义。西药常选用硫酸镁、酚酞或液体石蜡,而中药常用芒硝冲服、番泻叶沸水泡服等方法,其操作简单但均易导致腹泻、大便失禁等不良反应。近年来我们在小剂量番泻叶沸水泡服的基础上,运用艾条温和灸中脘、天枢穴的方法治疗中风后便秘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体会到“重灸”和“轻灸”的不同刺激程度对治疗效果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9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来自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康复中心病房,均经过CT诊断其中脑梗塞53例,脑出血37例,均无严重并发症。中风后未排便时间最短72小时,最长168小时。

所选病例按住院号随机分为“重灸组”、“轻灸组”与“单纯药物组”,每组各30例。重灸组30例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4岁,平均57.96岁;轻灸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6岁,平均58.18岁;单纯药物组30例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7岁,平均58.25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没有明显差异。

1.2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便秘诊断标准:(1)排便时间延长,3天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治疗方法

将9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重灸组、轻灸组与单纯药物组,每组各有30例病人。

2.1重灸组

病人仰卧,取用中脘、天枢(双侧)穴。用直径1.5厘米、长20厘米的纯艾条。首先对位穴位施灸,在病人自觉温热感深达肌肤后,在穴位周围寻找嗜热点(多数情况下穴位和嗜热点二者重合)施灸,艾火距皮肤3厘米,每穴施灸50分钟。特别注意重灸在时间上不能缩减,必要时可用“灸架”来替代手工施灸。将艾条点燃,插入灸器之顶孔中,对准选定之穴位,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器身与皮肤垂直。调节好温度的高低,以温热略烫患者能耐受为宜,温度平和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这样每次施灸2个小时以上,以保证火力的连续。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同时取番泻叶3克,用沸水100毫升冲泡25分钟后饮下,每日1次,间断或连续服用3周。

2.2轻灸组

病人仰卧,取穴和所用艾条与前一组相同,只是每穴施灸20分钟左右,以轻刺激的热力,灸至穴位局部潮红发热而不感灼烫为度。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番泻叶剂量及服用方法同上。

2.3单纯药物组

服用番泻叶,每次取5克,用开水100毫升冲泡25分钟后饮下,每日1次,间断或连续服用3周。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

重灸组、轻灸组与单纯药物组的三组病人从服药起72小时内,均从服药至第一次排便的时间、大便性状、排便时有否腹痛及不适感等三个方面进行观察。近期通便疗效评价标准,按卫生部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评价。

显效:疗程内达到三项指标(粪便性状正常、排便畅通无困难、排便时无不适感)中之两项者,有排便效果。

有效:显效中所列的三项指标中达到一项者。

无效:治疗前后比较上述指标无变化者。

3.2治疗结果

从表1三组中风便秘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重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0%;高于轻灸组的73.3%;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的63.3%。重灸组与轻灸组、单纯药物组相比,疗效有明显差异。

表1重灸组与轻灸组、单纯药物组的疗效比较

3.3停止治疗后2—4周疗效比较

经统计分析,重灸组停止治疗后2周的有效率为为90%;高于轻灸组的66.7%;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的53.3%。重灸组停止治疗后4周的有效率为66.7%;高于轻灸组的40%;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的26.7%。

表2重灸组与轻灸组、单纯药物组2—4周有效率比较

3.4副作用比较

从各组出现副作用的来看,重灸组的副作用与轻灸组没有明显差异,但明显低于单药组。

4体会

中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肝肾亏损而肠道失润。加上中风后多喜食质软少渣、少纤维、低脂饮食,又有感觉迟钝、便意减弱等其它因素,因此便秘是极为常见的症状。一般中风后肢体瘫软无力,中枢兴奋性减弱,病人活动较少,肠道的蠕动功能也差。临证中经常见到一些中风病人出现大便秘结不通,数日不解,导致腹气不通,浊气上逆,使中风症状加重或再度复发,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许多患者只有通过灌肠才能暂时缓解痛苦,而且随着病程延长,有加重趋势,越通越重。研究证实,5—10克番泻叶沸水冲服是较为有效的通便方法,但同时会产生腹痛、腹泻、大便失禁、呕吐等较多副作用,时间长了还会逐渐产生耐药性,泻下通便作用越来越差,致使用药剂量不断加大,这与慢性便秘患者长期服用泻剂,效果减低,用药剂量逐渐加大的过程很相似。

一般来讲,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大便秘结,针灸施术皆以针刺为主,不宜采用灸法,以免助火伤阴,引起更为严重的燥结。但临证中发现,便秘患者接受灸疗后,温热刺激可以促使肠道蠕动加快,灸火的热力可以向病邪发动进攻,脏腑经脉里的病邪被驱逐,达到通腑排便的目的。施灸时的感应越强烈,治疗效果就会越显著。

应用重灸法,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原则以少而精为好。我们在临床上选穴以中脘和双侧天枢为主,中脘为胃腑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皆有疏调胃肠的功效。重灸即是在固定的穴位上连续施灸,这样可以集中火力,在短时间内把全身气血温通开,从而使经络通达,气血畅行,改善大肠之腑的传导功能,消除大便燥结的现象。

关于重灸法的论述古已有之,晋隋时期医家陈延之著作《小品方》中的灸疗处方即取穴甚少,而灸壮甚多。唐代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注重灸量,施灸壮数多至上百壮。灸法的量效关系古人亦早有认识,《千金方》中明确指出“灸不三分,是谓徒冤”,并说“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古时的“重灸”多是艾炷直接灸,在穴位直接施灸至100—200壮,甚至更多。目前实际临床上多是以艾条温和灸为主,因为温和灸也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而且病人可以自行操作。虽然艾条温和灸的火力不如艾炷灸大,但只要时间长、功夫深、热度大、感应强,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现代也有学者提出灸治时加大灸量,收效较好。艾灸感传显示,当灸量达到一定量时,感传始能出现,随灸量的增加,感传由线状逐渐增加宽至呈带状,速度逐步加快。可见,灸法疗效或作用的发挥与施灸量密切相关,只有达到一定的灸量方能产生影响机体的作用。

重灸结合番泻叶(用量3克,小于常规5—10克的有效剂量)治疗脑中风后便秘,在疗效提高的同时,也减轻了副作用。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少,疗效稳定而持久的特点。但是番泻叶最小有效剂量、重灸的持续时间、其所适应证型等,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