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过快诱发心血管疾患22例临床分析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过快诱发心血管疾患22例临床分析建议

石磊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快速降低血糖水平后,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将2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1例,对照组11例。对照组采取个体化治疗,观察组采取强化降糖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血糖控制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1例,发生率为9.09%,而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3例,发生率为27.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治疗中,采取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后,能够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降低了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确诊老年糖尿病;降糖过快;心血管疾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63-02

临床资料显示,在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如果血糖降低过快,则不但不利于治疗,而且还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鉴于此,医院必须引起重视,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在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快速降低血糖水平后,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我院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22例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观察组给予个体化治疗后,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2例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年龄在56~79岁之间,平均年龄67.35岁。将2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1例,对照组11例。排除标准:既往心脏疾病史,或可能引起心脏疾患的疾病,比如甲亢、甲减、高血压病等。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患者发病后,血糖水平在3.9mmol/L以下,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感。在常规心电图、心电监护下,提示心律失常或加重。采取相关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好转。

1.2临床表现

患者在发病期间,表现为: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感。听诊示:心率增快,或伴心律不齐,部分患者出现哮鸣音及湿啰音。患者突然胸部疼痛,且持续疼痛,不能缓解,另外也存在心悸的症状。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选择的药物为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等,根据血糖波动及胰岛功能评估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个性化降糖治疗,防止血糖降低速度过快。观察组采取强化降糖治疗,给予胰岛素泵,根据患者体重计算全天胰岛素剂量,分为基础率及餐前大剂量,分别给药。首先,当患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对其血糖水平进行监测,2组患者分别降糖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使其低于11mmol/L[1]。

1.4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t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1例,发生率为9.09%,而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3例,发生率为27.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在发病疾病,可导致心、肾、视网膜、大血管、微血管,以及神经病变。所以,在治疗糖尿病时,需要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很可能产生其他并发症。其中,常见的就是低血糖。一旦出现低血糖后,就会加重患者的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所以,患者必须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治疗。临床资料显示,对于新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在发病期间,由于身体各个器官不断退化、衰老,很可能诱发多种其他疾病。常见的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对于临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过快时,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且降糖药物治疗中患者降糖过快,会加重患者心肌细胞的损伤,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几率。另外,当患者对高血糖产生适应后,此时再给予药物治疗,以期来快速降低血压后,也会导致患者肌体营养匮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鉴于此,临床上要引起重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糖尿病归于消渴、消中、肺消等范畴,脑梗塞划为中风或卒中;认为二者关系密切,多以消渴症上引起脑梗塞为主,通常划为四大类型,且通常以细微的症状差异而加以区分,比如,在痰浊阻络型、风火上扰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中医辨证分型后,痰浊阻络型主要症状为肥胖、发昏、肥胖、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脉沉滑或缓;风火上扰型主要是突发性症状,且伴有烦扰不宁、气粗口臭、大便不畅,通常3日难行,脉弦滑且干渴燥而舌黄厚;阴虚风动型突发表现为半身不遂或麻木,舌强言蹇、烦躁难安、手足心热、多饥多饮、多尿且大便干,脉行弦细数;气虚血瘀型除上述一般症状外,多有口流清涎、气短乏力、小便清长且大便溏,脉沉细涩,舌暗,络脉紫暗等。老年糖尿病在患病期间,普遍存在自主神经病变的现象。与此同时,这种病变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心肌电稳定性。如果血糖水平过低,就会导致患者心律失常。除此之外,研究发现,当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快速降低后,往往表现出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现象。此时,采取给氧、镇静处理,以及冠状动脉扩张后,都可以改善情况。尽管如此,但并不能保证下次不再复发。另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如果减少降糖药的用量,则可以较好的控制血管疾病的发生。此时,也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本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1例,发生率为9.09%,而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3例,发生率为27.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表明,如果临床上没有合理用药,就会加快血糖降低的速度,诱发低血糖反应,并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患者处于缺氧状态,引起昏迷、休克,甚至死亡。除此之外,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血糖降低速度过快,还会对患者的交感神经造成刺激,使其处于兴奋状态[2]。在这种情况,不仅加快了心率的速度,而且加大了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严重阻碍了患者身体的恢复。基于此,为了促进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的恢复,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必须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的控制血糖,防止血糖水平忽高忽低对患者的心脑血管系统造成损伤,甚至诱发其他病变。相关文献表明,临床上在治疗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时,应该重视血糖的监测,避免过于追求短时间的控制效果,否则,就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引起机体渗透压改变过快,从而导致对患者的心脑血管造成危害。通过对本组新确诊老年糖尿病的研究,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和意见。第一,针对老年糖尿血病患者来说,特别是新确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降糖治疗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注意选择小剂量的降糖药物,然后缓慢、平稳的降低患者的血糖。第二,严格控制患者血糖降低的速度,速度不能过快。第三,加大血糖监测的力度。根据相关标准,应该将老年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6.5~7%左右,并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年龄大于80岁者),该值仍应适当放宽至7.5%。此时,要求老年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在8~11mmol/L之间。且如患者同时伴有心脑血管并发症,该指标应适当放宽。这样,可以避免老年患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第四,糖尿病患者如果肝肾功能不全,就会减弱糖异生的作用。此时,采用黄脲类降糖药物时,则更加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在短时间内,不应该追求理想的血糖水平。反之,患者则可能由于血糖水平过低,最终引起心脑血管意外,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带来生命危险。第五,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发生心血管疾病,必须严格监测血糖水平。同时,对比以往的监测水平。这样,便于尽快找到病因,制定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治疗中,采取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后,能够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降低了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赛亚古丽·努尔.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过快诱发心血管疾病34例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7(08):1399+1403.

[2]周丽芹.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过快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4(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