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临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临床应用研究

胡桢

胡桢(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33802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肿瘤患者的同种导管维护方法,比较两种置管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再次静脉穿刺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将50例确诊为肿瘤需行静脉化疗的患者分成两组,外周静脉显露者优先列为实验组,另外25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同种导管维护方法,对两种置管留置时间、舒适度和并发症的比较。结果实验组留置时间为102-362天,平均150天,对照组留置时间为27-92天,平均51天。观测发现,实验组病人留置时间、舒适度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意义重大,效果显著。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选用PICC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PICC颈内静脉置管化疗应用临床比较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73-02

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导入且导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痛苦少、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等特点[1]。其操作安全简单,病人手擘可自由活动。近年来PICC置管在我医院广泛使用,减轻了静脉穿刺痛苦,减少了局部感染和医护隐患,大大提高了满意度。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随即抽取我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50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暴露者行PICC置管为实验组,贵要静脉13例,正中静脉7例,头静脉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5至71岁,平均43岁。颈内静脉置管为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32至75岁,平均45岁,两组患者及家属置管前充分理解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期都接受化疗,在性别、年龄、病情、营养状况、出凝血功能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方法

1.2.1维护方法化疗期间每周更换贴膜1-2次,每天输液前后均用20ml生理盐水行脉冲法冲管,输液完毕冲管后用3毫升生理盐水正压封管。两组未输液时,每周用20毫升生理盐水脉冲法冲管,3毫升生理盐水正压封管,每周更换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更换贴膜时两组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撕贴膜时顺导管入静脉方向[2],外露导管不送入血管,采用改良换药法[3],用75%酒精常规消毒,再用安尔碘顺到逆时针消毒,范围为穿刺点周围皮肤12厘米,连续三遍,待干贴膜,贴膜与皮肤紧贴,并注明更换贴膜时间。

1.2.2评价方法:①感染: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评定,置管期间穿刺部位有红肿压痛,而无其它明显感染灶时为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根据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判断标准[4]。②导管移位:1个月内导管从穿刺点滑出不小于1.5cm或滑进不小于1.5cm者为阳性,反之为阴性。③导管堵塞:输液速度减慢,冲管时阻力加大,溶栓后输液通畅为不完全阻塞;冲管时阻力大,溶栓后仍输液不通为完全阻塞,则拔管。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实验组感染例数3例,占12%;导管移位5例,占20%;导管堵塞4例,占16%。对照组感染例数11例,占44%;导管移位12例,占48%;导管堵塞13例,占52%。P<0.05,有显著意义。两组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见表一。

2.2导管留置时间超过60天的实验组20例,占80%,对照组12例,占48%;由问卷调查得知患者舒适实验组20例,占84%,对照组13例,占52%;P<0.05,有显著意义。

两组置管留置时间和舒适度比较见表二。

3讨论

3.1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实验组留置时间102—362天,平均150天,对照组留置时间27—92天,平均51天。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2两组置管舒适度的比较。PICC导管在体外导管呈C形或S形固定在前臂,一小段在贴膜外,紧贴于皮肤,贴膜固定妥善,无摆动,患者可自由活动。颈内静脉置管体外导管输液时要置入患者上衣外面,常因头部活动受牵拉,不能妥善固定。PICC置管穿刺点远离重要脏器,体位更舒适,日常生活活动不受限制;而颈内静脉穿刺,常与衣服摩擦,转头牵拉,洗发等密切相关,贴膜易松动卷边,造成伤口污染,导管移位,需更换颈内静脉重新穿刺。由问卷调查患者舒适度数据得知,PICC置管较颈内静脉置管更舒适。

3.3两组并发症的比较。虽然两组置管都存在感染、导管移位、导管阻塞等并发症,但两组发生的几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查国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2.6%—7.4%[5]。PICC置管组中穿刺点有红、肿、痛或沿血管走行条索状改变有3例,经处理后症状缓解,不需拔管。处理措施:(1)停止穿刺侧肢输液,嘱患者抬高患肢,避免穿刺侧肢剧烈运动,局部用50%Mgso4温湿敷,每日4-6次,每次30-60min。(2)适当指导患者穿刺侧肢手指的屈伸锻炼及腕关节活动,同时给予微波理疗,每日2-4次,每次20min,外用消炎药间歇湿敷。(3)建议患者X线显影,确定导管尖是否仍留置在上腔静脉。(4)每2到3天更换贴膜。(5)处理后,3天内症状未能缓解,则拔管。颈内静脉置管组中有11例感染,经增加换药次数和局部使用红霉素软膏后,其中8例好转,3例感染症状加重,分别第3、4、6天拔管。导管堵塞在PICC常见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且随留置时间延长而增加。采取正确的脉冲式正压封管,出现不完全阻塞用尿激酶每毫升5万u10ml,用20ml的注射器反复抽吸,借助负压使药液充满管腔,导管可通。也可借助三通接头负压冲管,导管末端连接预冲好的三通,直端接尿激酶,侧端接20ml的空注射器,先将空注射器回抽3-5ml后关闭,然后接通直端,导管内的负压使尿激酶溶液进入管腔内,15-20min后抽出管腔中的药物和溶解的血凝块,严禁将血凝块通入管腔中,反复2-3次,直至通畅。PICC置管组中有3例经冲管后再通,1例不通拔管。而颈内静脉置管组中有8例经冲管后再通,5例不通拔管。

4结论

肿瘤患者病程长,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状况较差,反复住院,医疗费用高。在满足肿瘤患者输液化疗的情况下,详细考虑输液的种类、治疗时限、留置时间、风险系数、生活质量、经济承受能力等,PICC是首选的中心静脉导管,特适用于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侯宏然,连敏玲,郭艺容.PICC在重症治疗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7(4):179-180.

[2]吴玉芬,杨梅,徐敏冬.皮肤保护膜用于PICC导管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J].西部医学,2010,22(4):687-689.

[3]王小芳,刘丽元.改良换药法用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J].当代护士,2010,2(23):99.

[4]余华,黄示英,陈付华等.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及局部反应的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1,30(1):77.

[5]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