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处方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我院门诊处方调查分析

陆芳

陆芳(江汉油田总医院五七药学部湖北潜江433121)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222-02

【摘要】目的逐步建立我医院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随机抽取2010年1月-3月门诊处方1162张,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书写有问题的处方364张,主要表现在规格、斜线、涂改、临床诊断、年龄、性别;不合理用药的处方235张,主要表现在重复用药、给药间隔不当、选择药物等方面。结论应加强《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提高处方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处方调查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作为处方检查合格的标准,对处方进行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月~3月门诊处方1162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处方书写质量进行调查分析。

2结果

2.1处方书写存在的问题见表1

2.2用药不合理现象见表2

3讨论

3.1处方书写不规范问题:表现在①处方前记部分有漏写临床诊断,这给药师审方带来极大的不便。②年龄未写实足年龄,婴幼儿未写日、月龄;③处方正文无药品规格或剂型、无用法或用法不详,部分医生习惯使用“遵医嘱”、“治疗用”等含糊不清字句,使得病人无法正确使用处方药品,从而使治疗缺乏依从性。④修改处方无签名及日期、处方完毕空白处无“/”等。存在处方书写字迹难以辨认,《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书写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此规定可防止他人随意修改或增补处方,保证医生处方权,保证每一张处方的法律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医疗安全。⑤需要做皮试的药物,由于我院门诊取药流程是先取药后做皮试,药物皮试实验结果没有在处方上标记,且经常有患者因皮试过敏退药。⑥未分列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等栏目。⑦部分专科(如皮肤科、耳鼻喉科等专科)在为儿童开处方时,没有使用绿色处方。

3.2用药合理性问题

3.2.1重复用药诊断“上感”,使用青霉素+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这二者都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没必要联合使用,且易产生交叉耐药,增加药品不良反应。

3.2.2给药间隔不当大多数β-内酰胺类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最大效能取决于给药时间间隔期药物浓度维持超出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它的杀菌效应与体内的血药浓度在MIC以上的时间成正比,而不与最高浓度相关,主要用于细菌的繁殖期,且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T1/2很短,后效应很弱。但我院门诊处方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基本上都是一日一次用药。除半衰期长(如阿奇霉素)、蛋白结合率高(如头孢曲松蛋白结合率高达80%-95%)和有强抗生素后效应的药物(如氨基苷类)推荐以全日剂量1次给药外,其他抗生素杀菌作用与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时间呈正比,应每天3或4次脉冲治疗为好[1]。

3.2.3选择药物不当诊断“水痘”,使用头孢呋辛,在《抗菌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定: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而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只有在明确并发感染的病毒疾病才能用抗生素。

3.2.4抗菌药不合理联用阿奇霉素同头孢二代、头孢三代菌素联合应用,具有药理拮抗作用。头孢二代、头孢三代菌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细胞破裂死亡,此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繁殖期。阿奇霉素、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细胞分裂,它使细菌繁殖下降,从而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左氧氟沙星同头孢三代菌素抗菌谱相似,并且都有肾毒性,合用不仅不能增强抗菌效果,还可增加肾毒性。

参考文献

[1]张园海,项如莲.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几个问题[J].儿科药学杂志,2002,8(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