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 1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张永杰任燚

张永杰任燚

贵州省修文县人民医院贵州修文550200

【摘要】目的: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COPD)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沙丁胺醇同布地奈德相联合的治疗方式,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168例在我院治疗的AECOPD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布地奈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1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3.33%(P<0.05)。结论:在对AECOPD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沙丁胺醇同布地奈德相联合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控制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

AECOPD指的是患有慢性肺疾病的患者在短期之内临床表现出碳量增加、咳嗽、喘息加重以及咳痰等症状,呈现年脓性或者脓性的炎症改变,近年以来,随着城市中雾霾与大气污染的不断加重,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出现了十分显著的升高,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院选择16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组研究,论证了沙丁胺醇同布地奈德相联合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68例在我院治疗的AECOPD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年龄54-73岁,平均(64.1±3.4)岁;观察组男48例,女36例,年龄53-74岁,平均(62.6±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确诊后均进行基础性的治疗,包括维持患者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的平衡、吸痰以及吸氧等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治疗方式,剂量为2.5mg,每日进行2次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治疗,剂量为2mg,每日进行2次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进行7天的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气促、咳嗽以及咳痰等临床症状出现了十分显著的缓解,肺部的啰音消失或明显减少;有效:患者的气促、咳嗽以及咳痰等临床症状得到了减轻,疾病出现好转且肺部的啰音出现了明显的减少;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甚至出现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进行表示,计数资料应用%进行表示,组间对比应用x2的检验方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的对比

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1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3.33%(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在呼吸科之中,AECCOPD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主要是由于多种肺部的疾病而导致,病因主要为细菌以及病毒的感染。当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激素疗法进行治疗,通过激素对炎症细胞的激活进行抑制,减少患者炎症介质的产生,对患者的低氧血症以及肺部功能进行改善,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布地奈德属于孵化吸入性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中主要具有抗渗出、抗炎以及抗过敏等效果,具有着十分理想的抗炎效果,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其抗炎效果是丙酸倍氯米松的2倍,是地塞米松的9倍[2],应用浓度为1%至1.5%的溶液雾化吸入其效果能够达到全肺。

另外,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患者应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疗法也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例如可选择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的中药种类包括:麻黄、石膏、大黄、杏仁以及苏子、桑白皮、半夏等等[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1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3.33%(P<0.05)。在PaO2、PaCO2、FEV1绝对值及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方面,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AECOPD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沙丁胺醇同布地奈德相联合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控制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慧,朱林萍,邵乐健.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312-1313.

[2]叶永青,赵祥玲,王秀芬.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作用[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3):222-224.

[3]赵云,许元英.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液雾化吸入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3B):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