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小水电建设单价分包和总价承包利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1

贵州小水电建设单价分包和总价承包利弊分析

张信连田健

关键词:小水电单价分包总价承包利弊分析

小水电是水利经济、水利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小水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消除贫苦、保护环境产生着巨大作用。同时小水电具有独特的清洁再生能源性质,开发技术成熟,生产管理简单,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及投资效益,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主体看好并优先投资。但是,小水电投资受设计变更、移民搬迁及征地、厂家供货、物价和人工单价波动等方面的影响而发生巨大的工程概预算变化。工程承包形式的多样化,复杂化越来越多,如何选择承包形式,承包形式的执行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及企业的发展效益。承包形式的多样化,可根据工程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承包形式,目前主要有单价承包和总价承包两大形式为主,就本人的一点看法和理解分别对两种形式的利与弊作如下比较。

一、分包形式的利与弊:

1、分包的优点:便于工程建设的合理安排,可根据业主的要求结合经济造价的增减,工程建筑物的功能来决定建筑物形式;便于对各施工队伍之间的实力比较,以采取激励机制来实行奖惩,同时为今后队伍的选择作参考;更能如实反映工程建设投资,是“有帐得帐算”的体现,采取实收工程量划价拨钱的方式;针对某标段出现罢工、违约等行为对整个工程建设造成全盘停工状况,可减少双方谈判工作量,能及时解决;分包形式可以有效控制工程质量,采取“四大主材”(钢筋、水泥、油料、炸材)由发包人控制,施工期间施工队伍从发包人的仓库里面凭票领取,防止施工偷工减料和购买不合格产品;发包人统一购买“四大主材”量大,供货商可以更好的满足工程建设需要,避免施工期间缺货导致工程停工待料。

2、分包的缺点:需要较多的现场管理人员,增加了管理费;对市场材料价格的涨幅承担相应风险;增加了各分包队伍之间的协调事宜,交叉作业和平行作业的协调安排受各施工段的影响加大;承担施工期间的安全责任大;分包中特别是对合同金额较小的队伍,不会对工程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分包需要发包人对施工进度要求、工程调度协调能力、工程建设总体规等方面的全面执行,否则因为交叉作业或供货不及时造成另一支施工单位窝工带来的索赔事件。

二、总价承包的利与弊

1、总价承包的优点:总承包方式发包,转移了上述的工程设计变更、移民搬迁、国家政策、工期和物价等方面变动带来的风险;减少现场管理人员,节约管理费,现场业主协调解决的事宜不多;总承包施工队伍内部可以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避免或减少相互之间的施工干扰,受施工项目经理的统一调度。可根据合同要求将不能按期投产的情况下对承包方加以索赔,对不合理的单元工程拒绝验收,即能对承包方更多的约束力,达到工期、质量、安全的双保险;总承包一般合同金额较大,施工单位会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和人员,其公司会认真面对,作为企业形象和实力的表现。能按照合同约定狠抓落实,实现工程建设工期。

2、总价承包的缺点:目前贵州的几个项目尝试了总承包方式,即“交钥匙工程”,但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发包方均予以追加工程投资,且均没有按约定实现发电目标。主要问题是:①目前贵州大环境还不成熟,施工单位多采用了层层专包,导致单价下降,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②施工单位诚信度还不高,虽然合同约定了,但实施中遵循约定的少,对合同的严肃性和强制性理解不够。③设计不细,施工中合同变更或不可抗力因素较多,一旦这些波动较大,施工单位亏本或赚钱少的情况下,工程进度无法得到保障,同时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当出现承包方违约情况下,造成全线停工瘫痪,对工期难以保证,并且相互之间处理遗留问题涉及金额较大,时间长;发包方一般情况下没有对工程施工过程的绝对的操控权,工程工期、质量、进度都很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承包单位为了完成合同之约定,只完成工程建筑达到相应功能,一般不考虑综合效益和对地方的协调和谐发展问题,给后期的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机电、电气设备产品难以得到按期、按质进货,因为承包商和厂家没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按目前厂家供货供不应求的现状,上述情况是时有发生的。

三、小结

总价承包形式是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在目前还不规范的市场运作情况下,施工承包单位在实际实施中一旦遇见可变因素将利润减少,风险增加的时候,即刻会向业主追加工程投资,迫使总价合同失效。否则会停工,造成全线瘫痪,给业主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下,逐渐完善和规范甲乙双方的合同行为。加强施工过程监督,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困难,预防可能遇见的问题,降低总价合同中可变因素。采取工程材料、移民安置、设备购置等方面的分包,由发包人来完成,可避免价格方面带来的纠纷。对主体工程,特别是土建工程的施工采取总价承包方式,施工单位能大量投入机械设备和人力全力以赴的投入工程建设之中。灵活多样的承包形式,将双方责权利明晰,避免工程建设的矛盾和纠纷,寻求更好的适合贵州经济建设的新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