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毛丽君苗积国

毛丽君苗积国(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综合内科山东平度266700)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依达拉奉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性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75例患者。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加以治疗。结果经0.5个月治疗后,试验组7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67%(68/75)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6.67%(50/75),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试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远远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成效,使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显著改善,其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040-02

脑梗死大部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提下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血流降低[1],甚至中断,从而引起局部脑组织血供不足、缺氧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造成缺血区组织部分神经细胞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脑梗死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水平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临床治疗多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而依达拉奉则是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其能够使自由基、脂质过氧化被有效清除[2],进而降低脑梗死后产生的水肿、缺血现象,降低脑组织受到的损伤。现择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依达拉奉的作用效果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满足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同时通过MRI、CT检查予以确诊。将其随机性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75例患者。试验组75例患者中,包括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45例。年龄均在36-77岁之间,平均年龄(57.48±6.94)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35例,合并冠心病者30例,合并糖尿病者6例,合并心率不齐病症者5例。对照组75例患者中,包括女性患者33例,男性患者42例。年龄均在37-76岁之间,平均年龄(56.88±7.4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33例,合并冠心病者32例,合并糖尿病者5例,合并心率不齐病症者6例。两组患者在合并症、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75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予以常规治疗。首先,结合患者实际临床病情予以血压、血糖的有效控制,同时注意保持电解质、水的平衡。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口服药物剂量为0.1g,每天三次。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口服药物初始剂量40mg,每天一次。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药物剂量,但是最大使用剂量不能超过80mg,每天一次。

试验组:75例患者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加以治疗。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依达拉奉(商品名:凯达复欣,生产企业: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国药准字H20090353,规格:20ml),静脉注射剂量为30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每天注射2次。

两组患者均接受0.5个月的治疗。

1.3疗效评判

按照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简称CSS)[3],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4、8、15天予以评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疗效评判[4]:(1)痊愈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91%-100%,致残程度属于0级。(2)显著进步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46%-90%,致残程度属于1-3级。(3)进步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18%-45%。(4)无变化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或增加程度小于18%。(5)恶化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程度大于18%。总有效率等于痊愈率、显著进步率以及进步率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通过均数±平均数(x-±s)表示,应用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应用X2检验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如若对比差异P<0.05,则充分表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结果

2.1疗效情况

经0.5个月治疗后,试验组7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67%(68/75)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6.67%(50/75),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经0.5个月治疗后疗效对比分析表[n(%)]

分组病数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总有效率

试验组7530(40.0%)28(37.33%)10(13.33%)7(9.33%)0(0%)90.67%

对照组7511(14.67%)21(28.0%)18(24.0%)20(26.67%)5(6.67%)66.67%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远远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时间段CSS评分对比分析表(x-±s)

分组例数治疗前4天8天15天

试验组7522.98±9.6820.61±8.8918.83±7.4716.81±7.59

对照组7523.04±8.6319.31±7.1215.84±7.3412.81±5.93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形成大量自由基,导致核酸、蛋白质以及脂质过氧化,致使细胞膜破坏。氧自由基尤其是超氧阴离子属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是形成脑水肿、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急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若是患者脑血管出现急性闭塞,极易引起神经细胞的快速凋亡,以脑内自由基大量衍生为主。因此,脑内自由基主要对脂质膜造成攻击,使其过氧化,并且自由基还能对血管内皮细胞莫造成攻击,增加了发生血源性脑水肿的机率,进而对脑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损害。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造成缺血区组织部分神经细胞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依达拉奉的化学成分是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5],属于一种小分子羟自由基较强的亲脂性清除剂、抗氧化剂,其血脑屏障的穿透率可达60%左右。在静脉注射以后,可将脑内存在的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清除。并且在清除自由基的情况下,对脑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发生脑水肿的可能。依达拉奉还能对脑部血管痉挛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脑梗死缺血灶周围具有保持一定能量代谢的低血流灌注区域,也就是缺血半暗带。以往动物试验研究发现[6],依达拉奉能够进入缺血半暗带区域内,使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现象有所改善,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避免细胞凋亡,减小缺血半暗带继续发展增大梗死灶的范围,对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的损害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对脑水肿、缺血症状有所抑制,进而避免脑梗死的继续发展。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通过0.5个月的治疗能够客观的体现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其疗效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75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0.67%(68/75)远远大于对照组的66.67%(50/75),差异性显而易见。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8、15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结果显示试验组75例患者在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由此进一步说明,依达拉奉能够显著修复神经功能的缺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之,依达拉奉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成效,而且使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显著改善,其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段红真,刘四清.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194-195.

[2]侯慧云.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当代医学,2011,12(72):141-142.

[3]李勇萍.依达拉奉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6(3):8-9.

[4]何旭东,程伟进,戴圣伟,等.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5):30-31.

[5]孙威铭,韩文玲,李国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34-36.

[6]侯慧云.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