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地区医院护患沟通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浅谈民族地区医院护患沟通的体会

王玉华

王玉华(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内科青海海西817000)

【摘要】目的通过人性化关怀,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方法在坚持科学治疗的同时,结合不同民族患者心理特点,实施灵活沟通技巧,采取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方式,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人文关怀。结论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护患关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护患沟通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58-02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牧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农牧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广大农牧区患者就医人数不断增多。笔者所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州户籍总人口的30%。由于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的差异,加大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难度。如何提高与不同民族患者的沟通能力,构建和谐医护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障的迫切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1影响沟通的常见因素

1.1语言因素。一些世居少数民族患者基本不懂汉语或者汉语表达能力弱,在护理工作中,许多护士不知该如何沟通,导致语言沟通障碍,使得沟通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给疾病的诊治及护理造成极大障碍。

1.2环境因素。由于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部分来院就诊的少数民族患者信息闭塞,有些患者甚至是第一次进入城镇、第一次住院,加之语言交流的障碍和病痛的折磨,致使患者面对完全陌生的就医环境,产生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大多数不愿意与护士进行交流。

1.3心理因素。来院就诊的部分少数民族患者,受当地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没有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治疗,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对疾病的惧怕、担忧,从而沉默寡言,对诊疗护理工作持否认、怀疑态度,对医护人员的主动沟通缺乏耐心,甚至带有抵触情绪。

1.4文化因素。一些少数民族患者尤其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患者,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自身所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认知不足,对病情不能进行正确的描述,为科学诊治和正确制定护理计划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5责任因素。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和长期不良生活习性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患者,身体散发各种异味,许多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从心理上表现出厌恶情绪,表现在实践当中,与患者的沟通基本是敷衍了事,或拘泥于形式的现象严重,无法实现患者对护理的需求。

2实施沟通的有效方法

2.1注重非语言沟通。针对民族地区医院患者语言交流困难的实际,护士应做到真诚相待,耐心负责,注重细节。在实施护理工作中,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采取示范性引导,如呼吸、翻身、拍背、有效咳嗽、面部表情、手势、触摸等方式,注意观察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和反应,注重沟通的反复性,确认相互沟通的有效性,努力在护患互动中实现双方信息共享,增进沟通效果,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2注重情感沟通。情感沟通是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面对少数民族患者,护士应对其可能出现的不正常行为做出理解性反应,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作为护士,无论实际情况如何变化,应该面带微笑、声调柔和、目光平静,给患者以亲切、温暖、安全、体贴、被尊重的情绪体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使患者主动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2.3注重人文沟通。在临床护理中如果不懂少数民族习俗就很容易引起病人不悦或反感,尊重包括少数民族在内每一位患者的人格,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容忍或接受患者的不同观念、不同习俗、不同信仰,尊重少数民族患者的人格,鼓励和支持护理工作者掌握基本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礼仪等,尤其要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中一些常用的医学术语及生活用语,拉近与少数民族患者的心里距离,化解因语言障碍引起的猜疑和误解,促进沟通有效进行。

2.4注重形式多样。针对民族地区医院患者语言知识水平较低的实际,可以多利用图片、电视等比较形象的工具,也可以利用懂汉语的同病种、同病室患者的间接沟通形式,主动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信息和健康知识、相关疾病的医疗进展与医疗风险、住院期间或院外的康复配合方法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3护患沟通的几点体会

3.1坚持“以人为本”是实施有效护理,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原则。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能使患者真正得到科学、优质的现代化护理,需要正确处理其文化模式与医学、护理学科间的矛盾和冲突,主动适应少数民族患者的特殊需求,寻求有效沟通的结合点,从而达到减少冲突、矛盾、纠纷的目的,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3.2有效沟通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患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在对少数民族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不仅要把护患沟通作为一种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更要结合少数民族患者的特点,不断创新沟通的方式,尽可能满足少数民族患者及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3.3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实施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基层医院,广大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护理技巧,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牢记自己神圣的职业道德,带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全力服务广大患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卢仲毅.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J].重庆医学,2003,32(4):385386.

[2]王啸飞.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同济大学学报(医学报),2007,2,192.

[3]韩娅.加强护患沟通的几点体会.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