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31
/ 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罗慧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指中枢神经系统或其周围神经受损引发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总结分析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案和措施,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考,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包括脊髓结构与功能方面损害,主要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肢体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严重障碍[1]。SCI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还会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是SCI常见并发症,患者排尿功能障碍诱发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致死的重要原因。目前,NB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治疗、神经调节以及电刺激等多种方式,其中神经调节和电刺激疗法是研究新热点[2]。本文就此展开总结分析,综述如下。

1药物疗法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治疗首要原则为保护上尿路功能,预防肾盂肾炎或肾积水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其次则是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症状,减轻其痛苦。药物疗法是保守治疗的基础,实施治疗前患者需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以明确判断神经源性膀胱类型,从而选择恰当的药物,目前主要可分为失禁型和潴留型两类。失禁型神经源性膀胱药物选择应注意增加膀胱顺应性,调节并改善膀胱颈以有效降低尿道出口阻力;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药物选择主要是增加膀胱收缩力,减小膀胱颈、尿道阻力。临床常用药物包括:①胆碱受体阻滞剂药物,在痉挛性膀胱中应用广泛,可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如奥昔布宁。本品相关副作用常见口眼干涩、便秘等,但自控释剂型研发后明显减少。②胆碱受体激动剂,主要治疗由逼尿肌收缩无力引起的排尿困难。③α受体阻滞剂,对α1、α2受体具有阻断作用,能有效缓解排尿困难,如阿夫唑嗪等。④α受体激动剂,可增加膀胱出口阻力。⑤中枢性肌松剂、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剂。⑥减少尿液产生的药物,如去氨加压素等。一般情况下,药物剂量增加,患者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部分患者可能因为无法耐受药物反应而停止用药[3]。

2手术疗法

临床普遍认为神经源性膀胱证明保守治疗无效,并经综合评估满足指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症类型明确手术方式,基本包括治疗储尿功能障碍术式、排尿功能障碍术式、同时治疗储尿功能和排尿功能术式以及尿流改道术式四大类;根据患者膀胱损伤部位制定手术方案,常见的手术方法有膀胱改建术、膀胱去神经及神经再支配术以及迟缓性膀胱逼尿肌功能重建术等。总的来说,手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改变膀胱出口阻力。对于下尿路机械性梗阻患者首要考虑去除梗阻因素再制定具体手术方案。

3物理疗法

3.1电刺激疗法

电刺激疗法即借助低频脉冲电流对肌肉加以刺激使其有效收缩,从而恢复运动功能。该疗法在膀胱功能障碍方面疾病中试验与研究已获得较好效果。近年来,现代医疗技术与设备不断改进和发展,电刺激疗法逐渐成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一项重要手段[4]。常用方式如:①骶神经电刺激,通过刺激特定骶神经对盆底肌、尿道外括约肌以及膀胱功能加以调节,重建储排尿功能。该疗法又可分为植入性和体表性骶神经电刺激,前者应用前后应详细检查患者尿流动力学情况,后者多用于难治性尿失禁。经双侧骶神经电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膀胱容量、减少尿失禁次数。②功能性电刺激,主要通过肛门或阴道电极对盆底肌肉加以刺激,诱导排尿肌活动。有学者指出,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可在骶神经背根不加切断的基础上即达到消除逼尿肌反射性亢进的效果,加之对传入神经的刺激和运动模式的重复,能够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痕迹,进而逐步恢复相应的运动功能。③电针疗法,该方法是电刺激与针刺联合应用的产物。现代医学认为,充分结合患者尿动力学检测结果,能够显著提高电针治疗准确性。由于脊髓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在病理生理方面复杂性较高,尤其是对不同类型患者电针治疗穴位的选择、强度的把控以及时间的掌握尚缺乏可靠的理论体系指导,故值得进一步探究。

3.2磁刺激疗法

骶神经磁刺激疗法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无创神经系统刺激方法,其突出优势即为安全性高。该疗法基于法拉第定律,通过磁刺激调节骶神经并引起盆底肌收缩,可增强盆底肌力量。与传统电刺激疗法相比,磁刺激治疗无需在患者肛门或阴道位置放置电极,刺激深度更深,且无辐射、无创伤性、不产生疼痛。临床研究表明,对骶神经根及膀胱区损伤位置实施磁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同时提高其生存质量[5]。

3.3微波疗法

微波治疗各类疾病原理相对复杂,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该疗法主要借助高频电磁波对人体局部加以刺激干预,通过热效应和生物效应促使局部肌肉组织松弛,解除肌肉痉挛。实验表明微波照射病变部位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其他热敷方法。高频电磁波穿透力较强,作用于膀胱能够显著增强平滑肌张力,降低括约肌张力,从而对膀胱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促进储尿、排尿功能的恢复,尤其对于脊髓损伤引起的膀胱痉挛性功能障碍疗效更为理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药物保守治疗、手术疗法以及各种物理因子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均有值得肯定的明确疗效,且电刺激、磁刺激和微波等物理疗法操作简便易行,临床推广应用可行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复杂性,康复治疗应充分考虑方案的综合性和长期性,如电刺激疗法虽疗效确切,但形式较多,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患者选择最佳疗法极为关键,频率、波宽等设备参数还有待进一步对照探究。

【参考文献】

[1]元小红,李春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54-57.

[2]郝丽霞,张琰,刘帅,等.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116-119.

[3]刘提,杜元灏,李晶.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7,10(5):604-606.

[4]周停,王红星.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治疗应用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7):547-550.

[5]邝雪辉,康玉闻.电温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