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改革中的数学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谈新课标改革中的数学课堂教学

房碧玲

作者单位: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

作者姓名:房碧玲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前言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地记忆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学生的能力的需要。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智能,就必须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新课改步伐进一步加大,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通过实践,常常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总结,提出来抛砖引玉。

一、要做好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二、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更新策略和方法

(一)倡导先学后教,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先学后教”:就是实行学习前置(学生预习),课堂学生展示、互动交流和反馈,教师引导、点拨、解惑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前置作业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既要考虑到趣味性和开放性原则,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围绕本节教学三维目标把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前置作业要提前一、二天发给学生预习,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表明,先学后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能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性。

(二)注重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认知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演得再好,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到这种情境中来,造成一种强烈的共鸣,激发交流,产生互动,使学生的主动性贯穿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此外,还要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例如,我在《勾股定理》的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先给学生口述“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图案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地面图案,让学生猜想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出示徽标、枫叶、蝴蝶等图案,让学生观察,探索这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注重立疑设趣,激发学生求知

“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疑是思维的动力,通过解疑从而排难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疑问并产生“愿问其详”的心情的时候,教师去点拨、去启发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设疑导入启发思维功能,在导入时精心设疑问难,以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向导”。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学生就能积极地、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对所学知识感到是一种学习的负担。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之始总是挖空心思地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浓厚兴趣的引例,去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并渗透本课的研究主题。

(四)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的沟通、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教师在课堂上要创建交流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深入各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如在进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时,通过模拟动画“时针和风车的旋转”,让学生分成小组自行探索、猜想、归纳,提炼“图形的旋转”的定义,学生兴趣高涨,小组间展开激烈讨论,寻找共性,缩小分歧,进而化解矛盾,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之巨大。

(五)注重变式、深化,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为主,引导发散思维,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提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就数学课自身的特点,我认为恰当地运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激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把数学课教“活”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运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方法,将学得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迁移、灵活应用,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善于多向思维的良好思维品质。“一题多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题目的不同角度去思考、探求出多种解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不同的思路上展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一题多变”,在教学中要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善于抓住一个数学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推广和引申,力求在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延伸并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几年来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使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发展,在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寻求一条适应新一代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创造性地运用,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