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价值”的理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关于商品“价值”的理论分析

张永红

张永红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563000

摘要:商品价值是商品两个基本属性之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全面和深刻把握这一经济学概念,是打开经济学之门的锁钥,直接关系到高中生对整个经济常识的学习与掌握。

关键词: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理论分析

马克思研究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是从最简单最日常的商品现象开始的,因而高一经济常识将“商品”作为开篇之作,是学习和理解其他经济常识的基石与前提。而关于“商品”这一章的教学,其基本属性中的“价值”成为全书的重点与难点。学习和掌握这一核心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打开经济学大门的锁钥,对教师而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内在依据,有助于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

一、从商品与价值关系的角度理解“价值”

首先,商品离不开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即使具备多种重要的使用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因此,商品是一个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离开任何一个基本属性都不可能成为商品。其次,价值离不开商品。价值是标志商品的唯一内在属性。离开商品交换这一目的,价值便没有任何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从商品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理解“价值”

商品有很多属性,但其基本属性却只有两个,即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首先,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无法提供价值存在的载体,无法将人类劳动凝结其上,因而也就失去了作为商品的前提与基础。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属性,离开价值而只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会成为商品的。可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

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性。第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物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前提;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通过商品交换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商品交换的标准与尺度。第二,个性与共性的对立。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而且每件物品的使用价值也是千差万别的,充满了复杂的具体个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和共有的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当人类社会处在特定历史阶段时,商品现象消失,自然也不存在商品价值。第三,存在前提的对立。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第四,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同时兼得。

三、从劳动二重性角度理解商品价值

1.劳动二重性简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所谓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的论述是,“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2.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揭示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即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由于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便产生,抽掉这些劳动的个性,最后只剩下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抽象意义上的劳动,即无论什么样的劳动,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这在理解“无差别”上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从价值量角度理解商品价值

商品生产的目的在于交换,而交换必须坚持等价原则才能长期促进商品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尽管关于商品“价值”的教学安排在“价值量”之前,但理解商品的价值还是必须联系价值量的知识进行。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多少或大小,这就需要联系衡量商品价值大少的尺度—“劳动时间”来进行考察。由于分工和竞争的实际存在,社会上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者很多,由于各自的生产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性,导致度量商品价值大少的标准就不可能由各自确定,因而引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量进行考察,有助于加深对商品价值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廓清商品“价值”理论及与其他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不但有利于教师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学习基础的夯实,更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在依据与基石。

参考文献

[1]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思想政治(必修)一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3版。

[2]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3]赵峰新编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6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