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分析

黄小兰

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分析

黄小兰

(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科;江苏扬州22500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0年5月~2018年5月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治疗30例(30眼)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筛选同时期常规切口治疗的21例(30眼)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视力情况比较,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视力水平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8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相比于常规切口治疗对患者术后视力提升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特别是在基层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白内障;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7-0042-02

白内障属于老年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眼部的晶状体发生变性、浑浊、老化等引起,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等,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1]。目前临床针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研究筛选2010年5月~2018年5月,筛选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治疗30例(30眼)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资料整理并作如下的报道。

1临床资料、方法

1.1基本资料

筛选2010年5月~2018年5月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的30例(30眼)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7例;患者年龄分布最小61岁,最大88岁,中位(69.75±2.08)岁。同时筛选2010年5月~2018年5月,筛选常规切口治疗的21例(30眼)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12例;患者年龄分布最小60岁,最大85岁,中位(68.53±2.14)岁。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及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均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伴有影响手术的其他眼科疾病;患者伴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患者肝肾、凝血功能等严重障碍。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接受术前检查,符合白内障手术指征,择期进行手术。

对照组采用普通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具体操作:患者术前散瞳,实施麻醉,效果满意后,在角巩膜缘作切口,方位位于11~13点之间,同时做辅助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期间前房内注入黏弹剂,进行环形撕囊,适当扩大切口,直接娩出核,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切口予以缝合。

研究组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具体如下:患者术前散瞳,实施麻醉,效果满意后,开睑器开睑,以穹窿部为基底,将球结膜剪开,作标准巩膜隧道切口,切口长度6mm左右,将1/2层巩膜切开,向前创建巩膜隧道,直至距离透明角膜缘内1mm处,穿刺进入前房。黏弹剂注入前房内,连续环形撕囊,核周皮质采用水分离、水分层,直至核游离;用劈核刀手法碎核,分块取出核;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视切口闭合情况决定是否需缝合1针,通常切口闭合良好无需缝合。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局部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强的松片口服治疗。

1.3观察范围

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视力情况比较,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视力情况跟踪随访比较

两组术前视力水平比较基本相同,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视力水平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8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白内障属眼科临床常见病症,多发于年龄偏大人群,是眼科发生率较高的疾病类型。白内障有比较复杂的发病机制,多认为和眼部老化、中毒、辐射、遗传、创伤、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发生白内障后,其晶状体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存在异常,逐渐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有较高的失明风险,无疑对患者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2]。

在白内障临床治疗方面,可选方法比较多,以用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区分,通常情况下采用保守治疗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延误治疗,因此临床多主张此类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以往囊外摘除、超声乳化手术是常选择的术式,其中超声乳化术应用率较高,但选择这种治疗方法有导致角膜内皮损伤的风险,特别是其中病情本就严重的患者,受到的损伤更重。普通切口角膜缘切口较大,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散光,视力恢复较小切口差。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近年来应用广泛,获得的认可度很高,在基层没有超声乳化设备的情况下尤为适用。该术式与常规切口手术相比,创伤更轻,利于恢复;在操作过程,利用内切口、水分离、水分层、手法劈核等重要步骤实施晶状体核取出,在前房内实施操作的动作相对较少,降低了角膜内皮受到的损伤;同时,采用该术式更有利于保持前房稳定,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4-5]。

本文结果提示,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视力水平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8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实施小切口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可获得显著疗效,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效果佳的优点。

参考文献:

[1]伍继光,王红梅,杨明善,等.硬核白内障手法小切口手术的效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8):586-588.

[2]朱清明.小切口手法碎核应用在硬核白内障摘除术治疗中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5,36(7):1345-1346.

[3]刘铮,谭少健,刘金华.超声乳化术与无缝线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硬核白内障的早期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2):260-262.

[4]顾志敏,周利晓,齐若.高度近视伴有硬核白内障给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31-33.

[5]张维.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可行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