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中医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3

茶文化与中医学

王璐玲1张晓峰2

王璐玲1张晓峰2

(1、2上海市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实验中心)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人身的健康隐患,是对人的身心的双重挑战。中医讲求不治已病治未病,医学的发展渐渐由“医学—生理”模式向“医学—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故而需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调理人身体的同时疗养心灵。“和”是茶文化主体精神之一,所谓“和”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1]。《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养生之道的精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是指阴阳平和,人的精神才会充足,说明中医的养生也非常强调“和”的重要性,这跟茶的本性是相通的。在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时尚饮品的今天,结合中医治未病学说来探讨它的养生价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茶饮疗法需要有中医的指导,九种基本体质的发现,为普通人自行寻求健康的茶饮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示例体质配合茶饮疗法及茶文化的推广,逐渐引入一种现代人稀缺的优雅而朴实,自然而幸福的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治未病;茶饮疗法;生活方式;九种体质

一、文化与社会的现状

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重的生活压力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多身体上的不适应甚至疾病,人们逐渐脱离了一个自然而轻松的生活环境。如何争取现代社会中的人在提高某些方面数值指标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则是当前状况下的紧要任务。而生活质量的改善,则在于现代社会可以提供一个能与现代社会配套且能够切实有效改善现代人体质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不是对现代化的一个翻转,而是在顺应现代化的过程中补足其中的不足,从某些细节方面着手以解决实质意义上的问题。

从文化方面说,现代化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是属于西方的思想。快餐文化也是当前主流发达国家的主要生活方式,也开始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合理的茶饮及茶文化推广带来的是一种能够调适身心的健康生活,能够缓解现代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每个活在时间中的人都希望过上健康的生活。阴平阳秘的平人意味着健康,文质彬彬的行事意味着好的生活方式。饮茶能让快的节奏慢下来,而茶的药用价值对人身也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能正确的了解茶的寒热温凉属性和自身的体质偏颇,不适当地饮茶会带来许多负面问题。所以,现代社会寻求茶文化与中医的结合,在中医的指导下针对九大体质所制定的茶饮配方,不但能够把茶对健康的影响发挥到最佳,丰富的茶文化还能还原“快餐生活”应有的质量,争取示以现代人优雅而朴实,自然而幸福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茶文化与中医学的历史连接

上古神农尝百草而得茶,因其可察周身并解毒以得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虽然是上古神话传说,但是体现了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茶的原始意义是茶饮与药饮不分的,至于后世,茶渐渐独立出茶饮与茶的要用,茶饮进一步丰富发展为茶文化。茶的文化意义与实用价值的分裂,脱离了原始意义上的茶的本位。

既然优雅而朴实,自然而幸福的健康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是可能的,那通过什么能够沟通二者?茶的作用即在此处显现。

茶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逝,相反,除基本茶品不变外,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代茶饮或新品茶会被开发出来并被世人所接受。虽然有其他饮品,例如咖啡、牛奶等,对茶饮传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茶仍然作为中国人首选的日常饮品。不管是什么阶层的人,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茶的价值不是简单通过价格来衡量的,也不是由贵贱来衡量的,不论什么品次的茶,都具备其最基本的效用。

《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四、少卧、轻身、明目。”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是茶最基本的功用。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效用,例如常见的铁观音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降火、敌烟醒酒的功效[2]。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功效。除了一般的茶,还有其他花草茶,皆具有不同的功用,这使得茶能够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并发挥恰当的作用。

现代的工作压力导致人们的精神压抑,茶则能助人恢复到较好的精神状态。故《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饮食习惯的健康,现代人更多出现暴饮暴食,酗酒抽烟。茶也是很好的解酒药,故《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能助消化,利用茶的这种特性时则需注意配伍。《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小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总结起来即是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所记载的:“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谓:“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以上是茶饮最基本、最直接的效用表现,更倾向茶的药用价值。在药用价值的保证下,茶还能进一步衍生出文化价值。

近代中国传统文化曾受到重创,茶文化则幸免于难,同时,仍有一群人热心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工作。与茶打交道的生活必然是自然的,也是朴实的,饮茶中的优雅静缓,茶汤流淌过后所带来的幸福感,是对健康生活方式最有利的阐释。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千百年来中国茶叶不但独占世界茶市,是世界茶叶消费的唯一来源,而且外销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贸易中地位特突[3]。早在十七世纪就首输荷兰,传播至整个欧洲只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日本甚至形成具有自己本国特色的茶道文化,茶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与媒介。

现代人追求养生,追求生活当中的心境。传统茶文化与中医现代化的结合,就是一种既能够养心又能够养生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实践。传统茶文化更多与修身养性相关。以往茶在中医中的应用,又多偏向药用价值,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价值。。中医茶饮引入现代生活方式,就是在沟通以茶为连接的茶文化与中医茶疗的不同偏向,使之合乎中庸之道,即既有中医药价值,又有其文化价值。

三、茶疗与治未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指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在其文中附含茶药方16则,不含茶的“代茶饮”10则,都一一详加考证记载[4]。

大多数人认为,人体的基本体质实际上只有九种。即平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湿型(痰湿,湿热)、燥型、血瘀型、气郁型。若对每种体质进行较详细的说明,则普通人也可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辨症、评测。再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辅以日常的茶饮疗法,则事易而效佳。以三种最常见体质为例:

1、痰湿质

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1)体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②常见表现:主项: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副项: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粘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③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④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2)成因。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

痰湿质的人群常由于先天遗传,脾气不足或后天过食肥甘,运动量少,压力过大等原因形成。此类患者面色淡黄而暗,皮肤油脂多,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粘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粘[5],多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此类体质的人群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是应能力较差,调理可选用普洱茶10g,合陈皮10g、茯苓10g、薏苡仁10g。陈皮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且均有健脾功效。

2、湿热质

湿热质形成原因多有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喜食肥甘、辛辣,或长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大,运动少,排汗及二便不畅等,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此类人群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多形体偏胖,性格多急躁易怒[6]。在湿热环境或气温偏高较难适应的时候,可选用调理茶饮:黑茶10g、金银花10g、决明子10g。此类患者体内热毒滞留,应取金银花清热解毒,黑茶降脂的功用,合决明子给邪以出路。

3、气郁质

气郁质患者成因多有先天遗传,或因精神刺激,暴受惊恐,所欲不遂,忧郁思虑,运动量少,压力过大等。患者平素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多形体偏瘦。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证[7]。调理宜选用玫瑰花茶10g、合欢花10g、分心木10g。三者合用可行气安神解郁。

以上茶方,方剂种类少,是为了尽可能保证茶本身的滋味,不削弱其较好的饮用性。三种体质所对应的茶方,剂量可基本不变,减少了配方的繁复性。九种体质外的其他六种体质,各对应的茶方将在专论九种体质与茶方的文章中论述,考虑本文行文需要,兹不赘述。

四、茶与现代中医的连接

茶作为一种中药,并没有非常特殊,只是一种简单的药材。然而,茶从历史到今天,却从来都不简单。在历史上,茶除了其经济价值外,作为经济价值保证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则更为基础。

现代中医寻求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以应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面临着挑战自我与自我革新。在保有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点切入当下的现实。茶作为一种中药,可以成为一种药饮,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味中药,也并不仅仅是一种药饮。它还是一种文化,可以引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缺少指导,故不能更有效切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进而影响每个人。中医的发展与茶文化的推广,两两结合,应运而生。中医与茶文化相结合,是“中医”的标准。《黄帝内经》讲的“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就是这个意思。治人包括治病,但又不仅仅是治病,还需要让人身心都得到健康。

五、结语

茶与中医在当代的结合,不仅为优质而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提供一种可能,同时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为祖国医学注入新的生机。茶文化的推广需要中医的指导,中医的发展需要茶文化的推广为助力。茶文化与中医学的交融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力量。当然,普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

六、致谢

茶文化并非我的专攻方向,但对此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在努力学习。此文成文离不开各位师长的倾心指导。在此非常感谢导师张晓峰老师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谌衡学长多方面给我的指导意见。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继续努力,争取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姚国坤著.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2]刘秋彬.论铁观音茶的养生保健功能[J].福建农业.2014(5):79-80.

[3]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J].茶业通报,2007,02:88-91.

[4]吴玉冰,魏飞跃.浅谈中医茶疗史[J].中医药导报,2010,02:4-6.

[5]王琦,叶加农,朱燕波,高京宏,董静,王东坡,吴宏东.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02:73-75.

[6]-[7]九种体质类型及调养方式.中外书摘,2009,(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