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药物选择

/ 1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药物选择

李宏林

四川省西充县双凤中心卫生院,637250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如果确诊胃食管反流病,一般给予药物治疗,而药物选择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因素。那么,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药物呢?

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指的是因为胃食管腔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所致的临床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胃灼热、反酸、吞咽困难及吞咽疼痛等,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咽喉炎、声音嘶哑等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

(一)抑酸药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抑酸药,主要有2种,一种是质子泵抑制剂(PPI),另一种是H2受体拮抗剂(H2RA)。

1,PPI。PPI,属于H+-K+-ATP酶抑制剂,对壁细胞分泌小管H+-K+-ATP酶具有抑制作用,不可逆性促使该酶失活,将酶分泌最后环节阻断,快速缓解症状,有助于食管炎愈合。PPI,是一种新型抗消化性溃疡药,相比胃泌素、乙酰胆碱及H2RA,其抑酸作用更强,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有兰索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以及雷贝拉唑等。

2,H2RA。H2RA,能够阻断壁细胞H2受体,有效抑制基础胃酸及夜间胃酸的分泌,也可抑制胃泌素和M受体激动剂所致的胃酸分泌,适用于夜间酸突破患者(夜间胃酸突破,是指夜间胃酸pH值低于4的时间至少1小时,一般在午夜至凌晨6点之间),该药对进食刺激作用所致的胃酸分泌无明显作用,具有药效时间短的特点,且容易产生耐药性,适用于轻度至中度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中,市面上常用的药物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以及罗沙替丁等。

(二)促动力药

促动力药,就是指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物,通过药物,促进食管运动,增强LES功能,改善食管蠕动功能,有助于胃排空,治疗疾病。但是,临床研究发现,此类药物单独用药的疗效欠佳,一般需要联合用药,尤其适合伴有胃排空延迟表现的患者。临床上,一般采取PPI+促动力药方案治疗。其中,常用的促动力药包括甲氧氯普胺、莫沙必利、多潘立酮以及伊托必利等。

(三)抗酸药

抗酸药,属于弱碱性物质,口服后,在胃内直接中和胃酸,促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缓解酸性胃内容物对食管黏膜造成的损伤,减轻临床症状。该药适合用于治疗轻度和中度胃食管反流病。值得注意的是,抗酸药的作用时间短,愈合作用存在局限性,因此,临床一般很少单独用药,多联合用药。常用的抑酸药包括三硅酸镁、氢氧化镁以及氢氧化铝和铝碳酸镁等。

(四)黏膜保护药

黏膜保护药,适合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溃疡病人,用药后,在食管黏膜表面可形成一层保护膜,中和胃酸,吸附胃蛋白酶及胆酸,有助于修复损伤,加快愈合速度。临床上,黏膜保护药也很少单用,一般联合用药,其中,常用药物包括铋剂、硫糖铝等。

(五}其他药物

TLESR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故此,通过降低TLESR频率,有助于减少食管远端酸暴露,控制弱酸反流,一般可以选择r-氨基丁酸B型受体激动剂,常用药有巴氯芬等,通过对TLESR的抑制,缩短酸反流的时间,减少发作次数,治疗疾病。

另外,有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可能与精神及心理状态有关,故此,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等,缓解紧张情绪,防治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案

1,初始治疗。一般情况下,初始治疗时,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大多数患者以PPI为首选药物,也可联合其他药物一同用药,采取递增法或者递减法进行治疗,常规用药疗程多为4-8周。

2,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就是巩固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复发,一般采取最小剂量用药。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慢性复发性疾病,完全治愈后停药,6个月后,复发率达到80%,因此,需加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巩固治疗。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维持治疗,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第一,维持原剂量或者减少用量,正规治疗持续8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此时便可以开始维持治疗,用药剂量减半或者减少用药品种,PPI每天用药1次,长期应用,维持症状缓解状态,防止复发,根据病情,决定用药时间。根据洛杉矶分级,胃食管反流病为C和D级者,或者是食管狭窄患者,维持治疗时间稍微延长。第二,间歇治疗,就是说症状复发时,短期用药,相比常规维持治疗,其成本效益更高,按照原来的剂量,隔天服药1次,但是,用药周期需要延长,如果症状反复出现,用足量药物进行维持治疗。第三,按需治疗,就是指通过初始治疗后,成功治愈,停药,如果出现反流和烧心等症状,随机再用药,直到临床症状消失。

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如果确诊胃食管反流病,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遵照医嘱,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确保临床疗效,有效控制病情,尽早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