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

杨渌朱文玲

杨渌朱文玲(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617067)

脑电图(EEG)检查时癫痫诊断中最关键的辅助手段,目前其他任何方法手段都无法替代。不过常规头皮电极脑电监测仅能描记大脑皮层约3cm厚度范围,而源于大脑半球内侧面、底面积深部的脑电活动常常难以记录到。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使用一些特殊部位的无创性表面电极或微创性插入性电极,以发现头皮电极难以发现或真难以确认的异常电活动。这些特殊的记录电极包括蝶骨电极、鼻咽电极、小脑电极,发迹外电极等。其中毫针蝶骨电极(即改良蝶骨电极,属微创性)是最常用的特殊记录电极,可明显提高EEG的阳性率,尤其对颞叶癫痫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有学者报道在所谓“盘状蝶骨电极”导联上EEG描记效果较差[1]36-37,不宜推广使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毫针蝶骨电极作蝶骨电极监测,现将我院2011年6-12月暨2012年1到4月临床诊断为癫痫或者发作性症状待查的90例患者EEG监测中用盘状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并总计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90例患者均诊断为癫痫或真发作性症状待查,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10-65岁,平均为33.19岁。军务精神障碍,可配合接受检查。

检查方法:应用美国利高利32道脑电图机描记仪,灵敏度为50uv/5mm,高频率波35HZ,低频率波0.5HZ。按照国际10—20系统方法安装,将填满导电膏的盘状电极固定于头皮上,进行参考导联,双极导联描记。所有患者均在安静、清醒、闭目的情况下进行1hV—EEG检查(包括睁闭眼反应、过度换气诱发试验、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及睡眠诱发),同时加用蝶骨电极监测。蝶骨电极以两种方法同时或者先后描记:①局部皮肤消毒后以高温灭菌后的长越45mm不锈钢针灸针垂直刺入下关穴4cm左右(儿童深度酌减),要求抵达卵圆孔附近及毫针蝶骨电极,连线后进行描记;②局部皮肤脱脂后,以盘状电极(改良蝶骨电极)涂抹导电膏,固定于下关穴附近皮肤表面及所谓的盘状蝶骨电极进行描记。(EEG判定主要依据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诊断标准[1]213-220。)

图1患者,男性,13岁,发作性症状待查,EEG表现为:A毫针蝶骨电极可见右侧颞部尖波,伴有位相倒置。

注:G1,G2图中标识为左右侧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F3,F4为左右侧毫针蝶骨电极

图2同步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亦可见左前颞尖波,针锋相对,但波幅稍低于毫针蝶骨电极。

2结果

90例EEG中,常规脑电电极检查正常者16例(17%),异常者74例(83%),其中痫样放电者72例(80%)。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检查正常者15例(17%),其中常规正常者6例;异常者75例(83%),其中15例为常规电极正常。为除外盘状电极与蝶骨电极相互干扰,再次对30名患者先后进行盘状蝶骨电价及毫针蝶骨电极监测,具体方法如下:分别对同一病人间的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及毫针蝶骨电极20分钟,比较该时间段内痫样波出现次数,发现并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所有蝶骨电极EEG痫样放电(棘波、尖波针锋相对)患者的EEG,由图可见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显示脑电波形态相同,但有时波幅较后者偏低。痫样放电的次数盘状蝶骨电极为450次,毫针蝶骨电极为448次。

3讨论

颞叶癫痫临床多见,行常规EEG检查放电的阳性检查率很低,另外,由于皮层歌曲通过大量的联络纤维和联合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皮层网络,都不可缺少地与边缘系统联系,额叶的许多传入及传出纤维也与边缘系统相连,故有部分发作形式与颞叶癫痫相似,所以蝶骨电极监测对上述癫痫类型诊断价值较大,而下关穴距颞叶海马回、钩回、杏仁核等处比较近,能较敏感地采集到此处的脑电信号,因此可以用针灸针从双侧下关穴垂直刺入达蝶骨翼板,或用盘状电极贴伏于下关穴表面,以扩大描记范围,使上述区域的脑电活动得以进行较大范围的观察,故蝶骨电极可以明显提高癫痫患者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因毫针蝶骨电极为侵袭性检查,需要患者较好的配合,加上颞叶癫痫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期[2],所以多选者10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做描记。但毫针蝶骨电极有局部易感染、出血及折断可能,故对患有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反复出血、全身感染等病史及10岁以下儿童的患者禁用。换句话说,毫针蝶骨电极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不受上述情况限制,应用广泛,有学者报道下关穴表面用盘状蝶骨电极描记效果较差,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于下关穴附近家用盘状蝶骨电极及毫针蝶骨电极或分别利用盘状蝶骨电极和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患者EE的阳性检出率相近,对不适合用毫针蝶骨电极监测的病人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37,213-220.

[2]刘秀琴,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王新德,神经病学(2)[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3-105.

[3]陈国田,曹起龙,简明神经电生理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