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组合作更具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如何使小组合作更具实效

林淑艳

同江市第二中学林淑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小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复习课上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组探究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一、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而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应相信学生,对一般性的问题,学生是能够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的。否则,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多渠道地探索交流,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问题适当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对比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1:在教学“平行线性质的反馈课”时,我在所教的初一(3、4)两个班级进行了实验,:

如图1:已知∠A+∠E+∠C=360°,则AB与CD有什么关系?

在3班按传统的方法,老师讲,学生练,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讲了常用的两种方法,方法①:过点E做EF∥AB(由EF∥AB,证出∠A+∠AEF=180°,由此得到∠FEC+∠C=180°,从而利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证出AB∥CD)

②连接AC(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得到∠EAC+∠E+∠ECA=180°,从而得到∠BAC+∠ACD=180°,利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证出AB∥CD)

而在4班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把探究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采取小组探究活动的方式,经小组讨论,除了两种常用的方法学生还探索出另外两种方法:

③延长AE、DC交与点F(由三角形内角和得到∠F+∠FEC+∠ECF=180°,已知∠A+∠AEC+∠ECD=180°,

∠AEC+∠FEC=180°,∠ECD+∠ECF=180°,从而∠A+∠F=180°问题得证)

④在CD上任取一点F,连接AF(根据四边形内角和360°得到

∠EAF+∠E+∠C+∠CFA=360°,由∠BAF+∠EAF+∠E+∠C=360°,得到∠CFA=∠BAF,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出AB∥CD)

尤其是第四种方法突破常规构造平行,巧妙运用四边形内角和360°。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掌握知识的过程,通过激烈的争辩,拓宽了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对比思维能力。

二、合理科学分配小组——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科学分配小组、合理的分工:

1.小组成员的构成:①组内的成员首先按成绩进行龙摆尾式的进行分配的,这样的分配使各组好中差的学生都有;②然后安排小组长,小组长并不一定是成绩第一的学生,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灵魂,他的各方面的表现必将影响到整个小组,所以小组长的确立非常关键,四班现在的六个小组中就有三个不是成绩不是小组的第一名,但是他们所带领的小组不输任何一个小组,因此小组长需要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担任;③小组长确立后,还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从性别上、能力方面、个性、家庭背景等方面做调整,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一般6~8人。2.小组成员合理的分工:①安排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但首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教给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等其他问题;②安排其他成员;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包括随机的板演、讲解等。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3.制定规则——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例如四班的董国鑫课堂反映非常快,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没有反映过来,他的答案已经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给他的建议是:多思考,有没有其他更简练的方法;多倾听,别人有没有其他方法;最后别人没有方法时,说出自己的方法。因此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例如教学“解不等式”时,我出示与>26;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讨论。我旁观了一个小组的合作:

组长:“你们会解吗?几秒后学生说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吗?组长:“你们都想到了吗?”那么你们观察>26与的联系;说说自己的想法,移项,合并问题解决,组长补充你知道解题的依据吗?学生说出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这时,教师再讲解也是多余的了。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这样很值,因为课堂是属于所有孩子的,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总之,小组活动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成败。如果教师不正确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不注意小组人员搭配的合理性和内部成员分工的科学性,不有效调控并积极参与,必将使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装饰。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有效、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它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沟通、增进认识、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造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通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竟争意识,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探究、学会尊重他人。在共同期望目标的激励下,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合作任务,让人人实现自身价值、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才能有效实现相互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使合作学习的效能最大化。更好的让学生实现相互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探究,学会尊重他人,在共同期望目标的激励下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