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耳穴治疗无脉症的体会

/ 1

针刺耳穴治疗无脉症的体会

张幼慈

张幼慈(航天科工集团731医院中医科100074)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272-02

无脉症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故又称为缩窄性大动脉炎。由于受累的动脉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临床类型,一般分为上肢无脉症、下肢无脉症、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等,临床上以上肢无脉症多见,且有多见于青年女性,据统计发病年龄多在5-45岁,30岁以下者占89%。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尚无确切的了解,发病机理亦不清楚,而祖国医学中无无脉名称,由于无脉症为血管栓塞、缩窄而成,只能根据其症状,大致划分在“眩晕”、“脉痹”之范围内。在临床治疗中无脉症不太常见,但我运用针刺耳穴治疗此病多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在治疗中的体会做一介绍。

一治疗方法

1.选穴:心、交感、肺、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缘中。2.方法:用探棒测得所选耳穴的敏感点,并稍加压力,使之留下压痕,然后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直刺入皮肤,针刺直达耳软骨为度,捻转针柄,使针感扩散整个耳廓,留针1小时,其间10分钟捻转针柄一次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针刺10次为一疗程,每天一次,每次一侧耳廓,两耳交替使用,间隔5天进行第二个疗程,也可视病情选用电针治疗。

二典型病例

邢xx,女,22岁,工人。2005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自觉头晕、视物昏花、轻微耳鸣,未作治疗,渐至倦怠、乏力、头晕加重、心烦易怒、心悸、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上肢麻木发凉,时有昏厥,曾就诊北京阜外医院,诊为“大动脉炎”(无脉症),收治入院。经西药和输液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自行出院要求中医治疗。初诊查体:面色无华、语音低微、倦怠乏力、站立不稳、形体适中。上肢麻凉感觉疼痛。右侧上肢桡动脉无脉搏,血压测不到,左侧肱动脉搏动减弱,血压16.21/10.12千帕,下肢血压正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边有齿痕,右脉伏左脉细弱。

治疗方法如前,一疗程后病情好转,患者自觉体力渐增,上肢麻凉有所改善,疼痛明显减轻,左脉搏动由弱转细,而右脉由伏转弱,心烦、失眠好转,治疗信心倍增。继守原法治疗两个疗程后,头晕、健忘、失眠多梦、乏力大减,已能自行上到3楼诊室来做治疗。左脉恢复正常,测血压17.4/10.9千帕,.右脉细弱,血压为9.1/6.8千帕。又一疗程的治疗,诸症消失,左右脉恢复正常,左脉测血压17.5/11.8千帕,右脉测血压为12.4/9.8千帕,告愈。半年随访,未见异常,并已上恢复工作。

三体会

无脉症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脉痹”范畴。其病因多为宗气不足,气虚血滞或实邪内伏,气血阻滞而成,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治疗,首先应活血行气,温通经脉,而耳穴总的功能既是行气活血,疏通经脉,调节阴阳;且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所以选用针刺耳穴治疗无脉症。耳穴与脏腑和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十二条经脉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与耳相通,能使五脏之精气通过经络上注于耳;又因耳廓分布了丰富的神经组织,所以刺激耳穴能产生高度的敏感性,即神经的反射作用,以起到调整脏腑的生理功能,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并经体液、淋巴等传递到相应的脏腑而产生效应,达到了平衡阴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故在治疗中患者能明显感觉体力增强神清气爽,头昏、乏力、心悸等症状递减,同时针刺后能使机体两侧的血管舒缩不平衡状态趋于平衡,改善了桡动脉的弹性和紧张度,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并使桡动脉的幅度和频率相应改变,对无脉症的血管栓塞,缩窄有了明显的改观。

此外,疗效的高低关键在于准确选穴和适当的刺激量。耳穴不但可传出和反应出人体各部分的健康和疾病的信息,还可将各种刺激信号传到相应部位,因此在治疗前要仔细探寻敏感点,明确穴位,然后用速刺法进针,施以强刺激手法,使整个耳部充血发热,患者能觉得手臂有蚁行、酸麻和热流感,上肢皮温可明显升高,有效的起到了行气活血、疏通经脉的预期效果。无脉症因宗气不足或实邪内伏,致气血两虚,气虚则血行不畅,运行缓慢,日久则脉道瘀滞,闭塞不通成无脉。取心、肺两穴能补益心气、通调心脉;补肺益气,促进宗气生成推动心脉气血循环,同时又能理肺通脉,缓动脉之挛急。而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是按现代医学理论取之,意在刺激这些穴位能调整和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调整大脑皮质和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力量和灵活性。而作用于丘脑和大脑的良好刺激,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心情舒畅,能有效的改善心烦、失眠、乏力、健忘等症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